辅导(无论是辅导孩子、学生还是同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成功的辅导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潜能、建立自信、培养习惯的过程。

以下是我总结的“辅导秘诀”,分为“心法篇”(核心理念)和“技法篇”(具体方法),希望能帮助您成为一名更出色的辅导者。
心法篇: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这是辅导的灵魂,没有好的心态,再好的方法也难以奏效。
角色定位:做“脚手架”,而不是“起重机”
- 脚手架:提供暂时的支持,帮助学习者自己搭建知识的大厦,当学习者能力增强时,脚手架会逐渐拆除。
- 起重机:直接把结果吊过去,学习者只是被动接受,没有参与过程,无法真正学会。
- 秘诀:你的目标是让他“学会”,而不是“得到答案”,多问“你觉得呢?”“下一步该怎么做?”,少直接给答案。
情绪优先:建立安全的“心理容器”
- 学习者遇到困难时,往往伴随着挫败、焦虑、甚至恐惧,这些情绪是学习的“噪音”,必须先处理。
- 秘诀:先接纳情绪,再解决问题,可以说:“这道题确实有点难,感到沮丧很正常。” “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卡在哪里了。” 当情绪被看见、被接纳,学习者才会愿意敞开心扉,继续尝试。
赋能而非指责:关注“成长型思维”
- 固定型思维:“你真笨”、“你就是不擅长这个”,这会让人放弃努力。
- 成长型思维:“你只是暂时没找到方法”、“我们可以一起找到突破口”、“这次错误让我们学到了新东西”,这会让人相信努力可以带来进步。
- 秘诀:把对人的评价(“你很聪明”)转化为对过程的肯定(“你刚才的思考方式很有创意”、“你坚持了这么久,真棒!”)。
耐心与信任:静待花开
- 每个人的学习节奏和认知方式都不同,辅导者最大的敌人是“不耐烦”。
- 秘诀:相信学习者内在的潜能,你的耐心和信任,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能给予他巨大的力量,允许他犯错,允许他沉默,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消化。
技法篇: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有了正确的心态,我们还需要高效的工具和方法。
启发式提问:引导思考,而非直接告知 这是最核心的技巧,好的问题能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思考。
- 诊断性问题:“能给我讲讲你的思路吗?” “你从哪里开始觉得有困难的?”
- 引导性问题:“我们以前有没有学过类似的知识?” “如果换一个角度想会怎么样?” “这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 反思性问题:“你觉得这次哪里做得好?哪里可以改进?” “如果再做一次,你会怎么做?”
拆解问题:化整为零,逐个击破 面对复杂问题,学习者容易感到无从下手。
- 秘诀:把一个大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小、具体、可执行的小步骤,辅导写作文,可以先从“确定一个中心思想”开始,再到“列出三个论据”,最后才是“组织语言”,每完成一小步,都给予肯定,建立成就感。
“出声思考” (Think Aloud):示范思维过程 学习者最缺乏的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思考的方法。
- 秘诀:在你辅导时,把你的思考过程“说”出来。“我看到这道题,我先想……哦,这里有个陷阱,要小心……我尝试用A方法,发现不行,那再试试B方法……” 这能让他清晰地看到,一个专家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联系实际:让知识“活”起来 抽象的知识很难理解和记忆。
- 秘诀:将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已知事物联系起来,辅导数学,可以用买东西、分披萨来举例;辅导历史,可以联系他喜欢的电影或游戏,当知识与现实产生共鸣,学习就变得有趣且深刻。
及时反馈与正向激励:点亮学习的灯塔 反馈要具体、及时,并且以鼓励为主。
- 秘诀:
- 具体化:不说“你真棒”,而是说“你刚才把应用题的条件都圈出来了,这个方法非常好,能有效避免遗漏信息。”
- 过程化:表扬努力、策略和进步,而不是只看结果。“你这次虽然没做对,但你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这种探索精神特别值得鼓励。”
- 建设性:在指出不足时,用“…会不会更好?”的句式,而不是直接否定。
共同制定计划: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让学习者参与到辅导目标的设定中来,他会更有主人翁意识。
- 秘诀:和他一起讨论,“你觉得我们这次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这周你想先解决哪个问题?” 当他觉得这是“我们”的事,而不是“你”要强加给他的事时,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辅导的最高境界
辅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最终不再需要辅导。
当你发现:
- 他开始主动提问,而不是被动等待答案。
- 他敢于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
- 他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能够独立解决新问题。
- 他对自己有了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
恭喜你,你已经成功地“失业”了,这,才是辅导最甜蜜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