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议论文对比如何提升时效性与针对性?

下面我将从核心定义、写作步骤、结构模式、注意事项和范文示例五个方面,为你详细解析议论文对比的写法。

议论文对比如何提升时效性与针对性?-图1


核心定义:什么是议论文对比?

议论文对比,不是简单地把A和B罗列出来,而是有目的、有重点地分析比较,其核心在于通过比较,“辨异同,明优劣,析因果”,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证明中心论点。

  • 同中求异:看似相似的事物,在关键点上却有本质区别,通过揭示这种差异,可以驳斥错误观点,或突出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 “勤奋”与“蛮干”,看似都是努力,但前者讲求方法,后者则不然。
  • 异中求同:看似不同的事物,在某个核心层面却有共通之处,通过发现这种共性,可以扩大论证范围,使观点更具普遍性。
    • 达芬奇和爱因斯坦,一位是艺术家,一位是科学家,但他们身上都闪耀着“极致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 对比论证:将两个对立的事物或观点放在一起,通过鲜明的反差,使是非、曲直、优劣一目了然,极具冲击力。
    • “先天下之忧而忧”与“先天下之乐而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写作步骤:如何构建一篇对比论证的议论文?

一篇优秀的对比论证文,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1. 明确论点:你要确立一个清晰、明确的中心论点,这个论点必须是你要通过对比来证明的。

    • 例如论点: “真正的成功,源于对过程的热爱,而非对结果的痴迷。”
  2. 选择对比对象:选择两个或多个具有可比性的对象,可比性体现在:

    • 同类性:属于同一范畴或领域,如:两种学习方法、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企业管理模式。
    • 关联性:在某个问题上存在联系,可以形成对照,如:个人奋斗与时代机遇、传统与创新。
  3. 确立对比标准:这是对比的“尺子”,是分析比较的依据,没有标准,对比就会混乱,标准应服务于你的论点。

    • 对比“过程”与“结果”,可以确立以下标准:
      • 驱动力:哪个更能提供持久动力?
      • 抗挫折能力:哪个更能面对失败?
      • 个人成长:哪个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幸福感来源:哪个更能带来深层次的满足感?
  4. 收集论据:围绕对比标准,为每个对象寻找具体、典型、有说服力的论据,可以是事实论据(事例、数据),也可以是道理论据(名言、公理)。

  5. 组织结构,展开论证: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具体结构模式将在下一部分详述。

  6. 得出结论: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重申并深化中心论点,回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结构模式:如何安排文章结构?

对比论证文主要有两种经典的结构模式:

并列式(块状结构)

这种结构是将对比的双方(或多方)的特点分块阐述,最后进行总结。

  • 结构图示

    •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引出对比对象A和B。
    • 本论
      • 分论点一(对比标准一)
        • 对象A在标准一上的表现 + 论据
        • 对象B在标准一上的表现 + 论据
      • 分论点二(对比标准二)
        • 对象A在标准二上的表现 + 论据
        • 对象B在标准二上的表现 + 论据
      • 分论点三(对比标准三)
        • 对象A在标准三上的表现 + 论据
        • 对象B在标准三上的表现 + 论据
    • 总结A和B的异同,强调论点,升华主旨。
  • 优点:条理清晰,论证全面,逻辑性强,适合对比标准较多、分析较为深入的文章。

  • 缺点:如果过渡不好,容易显得松散,像是在分别介绍两个事物,而不是将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论证。

对照式(交错式)

这种结构是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将对比的双方(或多方)的对应点交替进行论述。

  • 结构图示

    •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引出对比对象A和B。
    • 本论
      • 第一层对比(标准一)
        • 先论述对象A在标准一上的表现 + 论据
        • 再论述对象B在标准一上的表现 + 论据
        • (可选)进行小结,点明此标准下二者的优劣或差异。
      • 第二层对比(标准二)
        • 先论述对象A在标准二上的表现 + 论据
        • 再论述对象B在标准二上的表现 + 论据
        • (可选)进行小结。
      • 第三层对比(标准三)
        • 先论述对象A在标准三上的表现 + 论据
        • 再论述对象B在标准三上的表现 + 论据
        • (可选)进行小结。
    • 总结A和B在各标准下的综合对比,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
  • 优点:对比鲜明,节奏感强,能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读者印象深刻,论证集中,不易偏离主题。

  • 缺点:对写作技巧要求较高,需要精准地切换论述对象,否则容易造成逻辑混乱。


注意事项:写作时需避免的误区

  1. “为对比而对比”:切忌为了对比而对比,让对比服务于论点,如果对比不能证明你的观点,那就是无效对比。
  2. “对比标准不一”:在比较时,不能用A的标准衡量B,也不能用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必须在同一逻辑层面、同一标准下进行对比,否则就是“关公战秦琼”,毫无意义。
  3. “只摆事实,不作分析”:对比不是简单地罗列“A是……,B是……”,关键在于“析”,即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这种差异说明了什么?”,分析是连接论据和论点的桥梁。
  4. “主次不分,平均用力”: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一方或阐明某个道理,应根据论点的需要,有所侧重,不能对双方进行完全等字数的、无差别的描述。

范文示例(以“过程与结果”为例)

论点: 真正的成功,源于对过程的热爱,而非对结果的痴迷。

(采用对照式结构)

引论 人生如一场漫长的旅途,我们都是行者,有人只盯着远方的目的地,步履匆匆,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有人则沉醉于脚下的每一步,感受风的气息,聆听鸟的鸣叫,我认为,前者是对结果的痴迷,后者则是对过程的热爱,而真正的成功与幸福,往往孕育于对过程的热爱之中。

本论

从驱动力来看,对过程的热爱能提供更持久、更强劲的内在动力。 痴迷于结果的人,其动力是外部的、功利的,他们为了分数、奖金、名誉而奋斗,一旦目标受挫或动力消失,便容易陷入迷茫与懈怠,正如“考霸”张非,为了考上清华北大,可以废寝忘食,但考上后却因失去目标而多次退学,相反,热爱过程的人,其动力是内部的、纯粹的,他们从学习新知、克服困难、技能提升本身获得快乐,就像屠呦呦先生,她并非一开始就立志要拿诺贝尔奖,而是出于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和对科研过程的执着,在一次次实验中探索,最终才有了青蒿素的问世,这种源于内心的热爱,是任何失败都无法熄灭的火焰。

从抗挫折能力来看,热爱过程的人更能坦然面对失败,并将其视为成长的阶梯。 痴迷于结果的人,视失败为末日,一次考试的失利、一个项目的失败,都可能让他们全盘否定自己,陷入“习得性无助”,因为他们关注的只是那个“非此即彼”的最终答案,而热爱过程的人,则把失败看作是过程中的一个寻常节点,他们明白,每一次尝试,无论成败,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下一次的进步铺路,爱迪生发明电灯,经历了上千次失败,当被问及感想时,他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一千多种不能成功的方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