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登高望远,在碎片化时代如何望远?

登高以望远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诗句,不仅描绘了泰山的雄伟,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唯有登高,方能望远,这“登高”,是物理空间的攀登,更是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望远”,是开阔视野的眺望,更是洞悉未来的远见,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向上攀登,以求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登高望远,在碎片化时代如何望远?-图1

登高,是摆脱局限,拓展视野的必然要求。

身处井底,所见不过方寸天空;立于山脚,视野亦常为草木所遮,这便是“局限”,人的认知、格局和眼界,往往受其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所束缚,若安于现状,满足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便会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无法看清事物的全貌与本质,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唯有“登高”,方能“跳出问题看问题”,当我们站得更高,便能看到山脚下的曲折小径如何汇入宽阔的大道,看到看似孤立的山峰如何连成绵延的脉系,这正如个人成长,当我们埋头于日常琐事,容易陷入焦虑与迷茫;但当我们通过学习、反思,提升自己的认知高度,便能从更宏大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处境,找到问题的症结,发现新的机遇,一个企业,若只着眼于短期利润,可能会做出损害长远发展的决策;但若能登高望远,洞察行业趋势与时代脉搏,便能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登高,是打破思维定式、拓宽认知边界的必经之路。

登高,是磨砺意志,砥砺品格的修行过程。

“登高”之路,从非一帆风顺,它往往伴随着崎岖、陡峭,甚至风雨交加,向上攀登的每一步,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战胜内心的惰性与恐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意志与品格的最好磨砺。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那些壮丽的风景,那些深刻的洞见,总在那些最难抵达的地方,攀登的过程,虽苦亦乐,它教会我们坚韧不拔,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它教会我们脚踏实地,在目标面前不浮躁,每一次克服困难,都是一次自我的超越;每一次站上新高度,都是一次品格的升华,正如登山者,在征服了一座座山峰后,收获的不仅是绝美的风景,更是那份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强大内心,这种精神力量,将伴随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低谷,迎接未来的每一次挑战。

登高,是心怀天下,担当使命的情怀体现。

“登高望远”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一览众山小”,更是为了拥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胸怀与格局,当一个人的视野超越了个人利益、眼前得失,便能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古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心怀家国,忧思深远;今有无数科研工作者,攀登在科学的高峰上,为的是探索未知,造福人类;更有无数仁人志士,站在时代的潮头,为的是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他们的“望远”,是看到了时代赋予的责任,是洞察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们登高,是为了更好地“俯察大地”,为了用自己的学识与力量,为这个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精神,正是“登高望远”这一行为所蕴含的最高价值。

诚然,攀登之路充满艰辛,望远之境需要智慧,但正如登山的意义不仅在于山顶,更在于攀登的过程一样,人生的意义也不仅在于最终的成功,更在于我们是否拥有不断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让我们不畏山高路远,以坚韧为杖,以理想为光,努力攀登属于自己的人生高峰,当我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回望来路,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的坎坷都已化为风景;眺望前方,一个更广阔、更清晰的世界正等待我们去开创,因为,唯有登高,方能望远;唯有望远,方能行稳致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