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2025初中作文辅导教案怎么写?新课标下如何提分?

初中作文辅导教案:告别“无话可说”,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主题: 如何从生活中取材,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2025初中作文辅导教案怎么写?新课标下如何提分?-图1

教学对象: 初中生(初一至初三均可,可根据学生水平调整难度)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习并掌握“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懂得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闪光点。
    • 学习运用“五感法”(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进行细节描写,让文章生动具体。
    • 掌握“一波三折”的叙事技巧,让故事情节更具吸引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现场构思、片段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生活即素材库”的观念。
    •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热爱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掌握“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和“五感法”的细节描写。
  • 教学难点: 如何将生活中的小事与真情实感、深刻主题自然地联系起来,做到“以小见大”。

教学准备:

  • 教师: PPT课件(包含优秀范文、病文分析、写作技巧讲解)、背景音乐(用于营造写作氛围)、小奖品(可选)。
  • 学生: 笔记本、笔。

教学时长: 45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约5分钟)

  1. “作文恐惧症”小调查:

    • 教师提问:“同学们,提到写作文,你最常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没东西写、写不具体、不知道怎么开头结尾等)
    • 教师总结并引出主题:“看来很多同学都有‘作文恐惧症’,我们就来一起寻找一剂良方,让我们告别‘无话可说’,写出能打动人心的好文章。”
  2. 故事导入:

    • 教师讲述一个简短的故事:“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他写美食,写草木,写普通人,写的都是我们身边最平凡的东西,但他为什么能成为大作家呢?因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像他一样,从‘小’处着手,写出‘大’文章。”
    • 板书课题: 告别“无话可说”,写出真情实感——记叙文写作入门

第二环节:技巧讲解一:选材“以小见大” (约10分钟)

  1. 对比展示:

    • 病文题目: 《我的妈妈》
    • “我的妈妈很伟大,她每天都很辛苦,早上给我做饭,晚上给我检查作业,我爱我的妈妈。”
    • 教师提问: “这篇文章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内容空洞、不具体、没有真情实感)
    • 范文展示:
      • 范文题目: 《妈妈的手》
      • (节选): “妈妈的手并不漂亮,甚至有些粗糙,指关节因为常年做家务而有些变形,掌心有几道浅浅的裂口,但这双手,却为我织了最温暖的毛衣,做了我最爱吃的糖醋排骨,在我生病时,用这双手轻轻地抚摸我的额头,给我传递着无穷的力量……”
    • 教师引导分析: “同样是写妈妈,《妈妈的手》为什么好?因为它没有空喊‘伟大’,而是通过描写妈妈的一双手这个‘小’物件,来表现母爱的‘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
  2. 方法提炼:

    • 什么是“以小见大”? 从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一个物件、一个场景入手,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情感、道理或社会意义。
    • “小”可以是什么?
      • 一个物件: 爷爷的老花镜、外婆的蒲扇、同桌的橡皮。
      • 一个动作: 父亲默默修好我的自行车、老师在我作业本上画的一个笑脸。
      • 一句话: 父母一句“路上小心”、朋友一句“有我呢”。
      • 一种味道: 家乡的饭菜香、雨后泥土的芬芳。
    • 课堂练习(快速构思):
      • 教师给出主题“温暖”,请学生在30秒内,构思一个能体现“温暖”的“小”场景或“小”物件。
      • 请2-3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构思(冬天里奶奶递过来的一杯热水、失败时朋友的一个拥抱)。

第三环节:技巧讲解二:描写“五感并用” (约10分钟)

  1. 问题引入:

    教师提问:“我们找到了‘小’素材,但怎么把它写得生动具体,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呢?我们刚才构思的‘冬天里的一杯热水’,怎么写才能让读者也感觉到那份温暖?”

  2. “五感法”讲解:

    • 教师在PPT上展示“五感法”的定义:
      • 视觉: 你看到了什么?(颜色、形状、大小)
      • 听觉: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动静)
      • 嗅觉: 你闻到了什么?(气味)
      • 味觉: 你尝到了什么?(味道)
      • 触觉: 你感觉到了什么?(冷、热、软、硬)
    • 举例示范:
      • 干瘪的描写: “我喝了一杯热水。”
      • “五感法”扩写:
        • 视觉: 水杯是白色的,冒着袅袅的热气,杯壁上凝结了一层细密的小水珠。
        • 听觉: “嘶——”地一声,我小心地吹开杯口的蒸汽。
        • 嗅觉: 一股淡淡的、带着清甜的水汽钻入鼻尖。
        • 味觉: 水温刚刚好,不烫不凉,流入口中,带着一丝丝回甘。
        • 触觉: 双手捧着杯子,暖意从掌心迅速传遍全身,驱散了指尖的冰冷。
  3. 片段练习:

    • 任务: 运用至少三种“感官”,描写“下雨天”。
    • 要求: 学生在3分钟内,写一个50字左右的片段。
    • 分享与点评: 邀请1-2名学生朗读自己的片段,教师和同学共同点评,看谁用“五感法”写得最传神。

第四环节:技巧讲解三:叙事“一波三折” (约5分钟)

  1. 概念引入:

    • 教师提问:“故事如果平铺直叙,就像一杯白开水,没有味道,怎样才能让故事吸引人呢?我们要学会设置‘波折’。”
    • 什么是“一波三折”? 在叙述一件事情时,不要让它一帆风顺,可以设置一些小小的困难、误会、波折,最后再解决问题或达到目的,这样情节才会曲折动人。
  2. 举例分析:

    • 平淡的故事: “我想参加学校的歌唱比赛,我努力练习,最后我成功了。”
    • “一波三折”的故事:
      • 起(想参赛): 我非常想参加歌唱比赛,展示自己。
      • 一折(遇困难): 报名时,却发现高手如云,我有点胆怯,想放弃。
      • 二折(得鼓励): 好朋友发现我的烦恼,鼓励我,并陪我一起练习。
      • 三折(临场意外): 比赛当天,我因为紧张,上场前差点忘词。
      • 合(终成长): 我深吸一口气,想起朋友的鼓励,最终顺利完成了表演,虽然没有得大奖,但我战胜了自己,收获了成长。
  3. 教师总结: “看,加上这些‘波折’,故事是不是就丰富多了?同学们在写作时,也可以想一想,你的故事里,可以设置哪些小插曲呢?”


第五环节:综合练习与成果展示 (约10分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