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体育纳入高考,2025届考生准备好了吗?

让体育为青春赋能:理性看待“体育纳入高考”

当“体育纳入高考”的提议从坊间热议走向政策探讨,整个社会都为之震动,这不仅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更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反思,有人振臂高呼,认为这是“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回归;也有人忧心忡忡,担忧这会给学生本已沉重的课业负担“雪上加霜”,在我看来,将体育纳入高考,其初衷值得肯定,方向毋庸置疑,但关键在于如何“科学、理性、人性化”地落地,使其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而非新的“枷锁”。

体育纳入高考,2025届考生准备好了吗?-图1

我们必须承认,“体育入考”是扭转教育偏颇、回归育人本质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体育、美育等“副科”在教育生态中被边缘化,学生们在题海中挣扎,在书桌前久坐,导致身体素质普遍下滑,近视率、肥胖率居高不下,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也堪忧。“少年强则国强”,这里的“强”,不仅指智力之强,更指体魄之强、精神之强,体育,恰恰是锤炼体魄、磨砺意志、塑造健全人格的最佳途径,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输赢,如何与团队协作,如何在极限挑战中超越自我,将体育纳入高考,是用制度的力量,向全社会发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健康的身体和阳光的心态,与优异的学业成绩同等重要,是未来人才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若操作不当,“体育入考”极易异化为新的应试负担,背离其初衷。 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一旦体育分数与升学直接挂钩,会不会催生出新的“体育应试”模式?学校会不会为了追求分数,而将体育课变成枯燥乏味、只为达标而进行的“魔鬼训练”?会不会出现“体育特长生”与“体育差生”之间的新的不公?更令人担忧的是,不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否会导致学生运动损伤?这些问题,若不提前布局、审慎应对,都可能让一项充满善意的政策,沦为加剧教育内卷的又一推手。

要使“体育入考”行稳致远,必须摒弃“一刀切”的简单思维,构建科学、多元、人性化的评价体系。

第一,考核内容应“多元化”,而非“标准化”。 考核的重点不应是少数精英才能达到的竞技标准,而应是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掌握的基础健康技能和达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除了传统的跑步、跳远等项目,可以增加游泳、球类、武术、瑜伽等选项,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评价标准也应兼顾过程与结果,将学生的日常锻炼参与度、体育课表现、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等纳入综合考量,避免“一考定终身”。

第二,实施过程应“人性化”,而非“机械化”。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有特殊体质、患有慢性疾病或身体残疾的学生,应建立科学的免考、缓考和替代性考核机制,确保政策的公平与包容,要坚决反对“唯分数论”在体育领域的延伸,避免将体育变成新的焦虑源,教育的目的应是激发学生对运动的热爱,让他们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运动。

第三,政策配套应“系统化”,而非“孤立化”。 “体育入考”不能孤立推行,它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协同发力,政府需加大对校园体育设施的投入,改善运动条件;学校需开足开齐体育课,配备专业的体育教师,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家庭和社会也需要转变观念,鼓励孩子走向操场,拥抱阳光,只有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才能为体育教育创造良好的生态土壤。

将体育纳入高考,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回归,其方向值得肯定。 它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当前教育体系中“重智轻体”的短板,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蓝图,面对这一挑战,我们既要有改革的魄力,更要有改革的智慧,我们应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以“健康第一”为核心理念,设计出科学、公平、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体系,唯有如此,体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青春,成为他们强健体魄的基石、锤炼品格的熔炉,为他们未来的幸福人生赋能,让每一个中国少年都能拥有一个健康、阳光、充满活力的未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