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心理辅导记录(模板)
【重要提示】 本记录属于学生的个人心理档案,具有高度保密性,所有信息均应妥善保管,仅限辅导老师及相关专业人员查阅,严禁向无关人员(包括其他老师、家长,除非在征得学生明确同意且对学生最有利的情况下)泄露,记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而非评判或贴标签。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 项目 | |
|---|---|
| 学生姓名 | |
| 学号 | |
| 性别 | |
| 年级/专业/班级 | |
| 辅导老师 | |
| 辅导日期 | 年 月 日 |
| 辅导时间 | 上/下午 时 分 至 时 分 |
| 辅导地点 | 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办公室等(确保安静、私密) |
| 辅导形式 | □ 面对面个别辅导 □ 团体辅导 □ 线上视频/电话 □ 其他:_____ |
第二部分:辅导过程记录
主观资料呈现(学生自述)
-
本次辅导的主要议题/困扰: (请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客观、详细地记录他/她最关心、最困扰的问题。) 例:A同学表示,最近因为生活费紧张,每天只吃一顿饭,导致上课时总是饿得心慌,无法集中注意力,看到同学聚餐、买新衣服,自己会感到非常自卑和羡慕,但又不敢参与,怕花钱。 例:B同学谈到,家里父母身体不好,弟弟妹妹上学,经济压力很大,他/她很想多打几份工赚钱,但又担心影响学业,内心非常焦虑和矛盾。
-
情绪状态描述: (观察并记录学生表达的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愤怒、无助、内疚、迷茫等,可以记录情绪的强度和频率。) 例:谈到经济压力时,学生情绪低落,多次叹气,眼眶湿润,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自卑。
-
认知模式与核心信念: (记录学生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和核心信念。) 例:“我因为穷,所以低人一等。”“别人看不起我。”“我必须非常努力,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如果我没钱,就不配拥有朋友和快乐。”
-
行为表现: (记录学生因困扰而产生的具体行为。) 例:回避社交活动,独来独往;减少饮食开销;过度打工,导致上课打瞌睡;在网上搜索各种兼职信息,但不敢轻易尝试。
辅导过程摘要
-
辅导者干预策略与技术: (简要记录老师使用了哪些辅导技术,如:积极倾听、共情、提问、澄清、面质、认知行为疗法(CBT)技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技术、家庭系统治疗、资源链接等。) 例:1. 积极倾听与共情:首先肯定了学生面对困境的坚强,并表达了对其感受的理解。 例:2. 认知重构:引导学生探讨“穷=低人一等”这个想法,寻找反例,挑战其不合理信念。 例:3. 问题解决导向:与学生一起探讨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有哪些可行的勤工助学岗位或校内资助政策。 例:4. 资源链接:向学生介绍了学校的助学金申请流程、勤工助学中心的信息,并鼓励其与辅导员沟通。
-
关键对话与反馈: (记录辅导过程中的关键对话片段和学生的反馈。) 例:师:“你觉得‘没钱就不配快乐’这个想法,真的100%是真的吗?有没有见过家庭条件一般但生活得很快乐的同学?” 例:生:“好像……也有,但我觉得他们很厉害,我做不到。” 例:师:“那我们可以一起看看,有哪些‘小确幸’是不需要花钱也能获得的?和同学一起去图书馆学习,或者去操场跑步?” 例:生:(思考后)“好像也是,我之前也觉得跑步挺舒服的。”
-
学生的领悟与收获: (记录学生在本次辅导结束时,获得的新的认知、感受或行动意愿。) 例:学生表示,第一次意识到经济状况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完全等同于个人价值,他/她愿意尝试申请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并愿意在下周和辅导员聊聊助学金的事情,情绪状态有所缓和,眼神中多了些希望。
第三部分:评估与总结
辅导效果评估
| 评估维度 | 评估结果(请在相应等级打√) |
|---|---|
| 情绪状态 | □ 显著改善 □ 有所改善 □ 基本稳定 □ 无变化 □ 有所恶化 |
| 认知模式 | □ 显著积极 □ 有所积极 □ 基本未变 □ 有所消极 |
| 行为意愿 | □ 显著提升 □ 有所提升 □ 基本未变 □ 有所退缩 |
| 总体评估 | □ 效果显著 □ 有效果 □ 效果一般 □ 效果不明显 |
下次辅导计划
-
辅导重点: (根据本次辅导情况,确定下次需要关注的方向。) 例:1. 跟进勤工助学申请的进展,提供支持。 例:2. 继续探讨如何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减少自卑感。 例:3. 练习正念或放松技巧,应对焦虑情绪。
-
建议采取的行动: (对学生和辅导者双方的建议。) 例(对学生):尝试记录三件每天不花钱也能让自己开心的小事。 例(对学生):预约辅导员,讨论助学金事宜。 例(对辅导者):提前准备好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信息表。
-
预约下次辅导时间: □ 学生主动预约 □ 辅导老师建议 □ 暂不需要,持续观察 预计时间:__年__月__日
第四部分:辅导者签名
辅导老师签名: ___
记录日期: __年__月__日
填写说明与注意事项
- 客观性与非评判性:记录时尽量使用中性、客观的语言,避免使用带有主观色彩或评判性的词汇,重点在于“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你/他/她应该怎样”。
- 保密原则:严格遵守保密原则是心理辅导的生命线,记录本应上锁保管,电子版应加密,只有在学生生命安全或他人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才考虑打破保密原则,并遵循相应的上报流程。
- 以学生为中心:记录的重点是学生的感受、想法和变化,而不是辅导老师的“功劳”或“高见”,多用引号或转述的方式呈现学生的原话。
- 关注优势与资源:在记录“主观资料”和“干预策略”时,不仅要关注问题和困扰,更要留意学生表现出的优点、韧性、兴趣以及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系统(如朋友、老师、家人的支持),焦点解决疗法尤其强调这一点。
- 具体化:避免使用“情绪低落”、“情况有所好转”等模糊的描述,尽量具体化,“谈到家庭时,学生沉默了30秒,然后眼眶湿润,表示感到‘很无力’。” “学生表示,在探讨了解决方案后,紧锁的眉头舒展开,并表示‘愿意下周去试试申请’。”
- 过程导向:心理辅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次记录都应与上一次关联,清晰地看到学生的变化轨迹,以便及时调整辅导策略。
- 危机干预:如果在辅导中发现学生有自伤、自杀或伤害他人的风险,必须立即启动危机干预流程,不能仅仅记录,应立即联系学校危机干预小组、学生家长和相关院系负责人,确保学生安全,记录中应简要说明危机识别和采取的紧急措施。
这份模板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您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辅导风格进行调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