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多管闲事是美德还是负担?

莫让“多管闲事”寒了人心,也莫让“事不关己”误了前程

在汉语的语境里,“多管闲事”一词,似乎总带着一丝贬义,它被用来形容那些好管闲事、爱打探他人私事、超越自己职责范围的人,久而久之,“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便成了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甚至被奉为圭臬,当我们面对社会不公、他人危难时,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是否真的值得称道?我认为,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多管闲事”的内涵,警惕其消极的一面,更要珍视并弘扬其积极的价值。

多管闲事是美德还是负担?-图1

我们要警惕的是“伪闲事”——以“管闲事”为名,行干涉之实的越界行为。 这种“管闲事”,本质上是对他人边界的不尊重,它表现为窥探他人隐私、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在公共场合大声议论别人的家事,对朋友的人生选择进行道德绑架,或是网络上对陌生人的私人生活进行“正义”审判,这种行为,披着“关心”或“正义”的外衣,实则是一种精神上的侵犯,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矛盾,伤害他人,寒了人心,这种“闲事”,我们当然不该管,也必须反对。

我们必须划清界限,将这种“伪闲事”与真正的“善管闲事”——即对公共事务的关切和对他人危难的援手——区分开来。 后者,恰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是人性的光辉所在。

“多管闲事”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一个健康的社会,绝不仅仅是由一个个孤立的原子化个体组成的,它更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当看到有人在公交车上行窃,选择站出来制止;当发现社区存在安全隐患,选择向有关部门反映;当看到环境污染问题,选择发声呼吁……这些行为,在“事不关己”者看来或许是“多管闲事”,但正是这些“闲事”,汇聚成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向善的强大力量,如果人人都选择沉默和冷漠,那么社会公德的堤坝便会悄然崩塌,最终损害的将是每一个人的利益。

“多管闲事”是人性温暖的彰显。 “人之初,性本善”,这份善意,往往就体现在对他人困境的共情与援手之中,在街头扶起摔倒的老人,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弱小,为身处困境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行为或许微小,却如冬日暖阳,能瞬间融化冷漠的坚冰,它们传递的不仅是帮助,更是一种“我们并非孤军奋战”的信念,这种“多管闲事”,让社会充满了温情与善意,构建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信任连接。

如何才能做到“善管闲事”,而非“越界生事”呢? 这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边界感,关键在于“度”的把握。

第一,明确“公”与“私”的界限。 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干涉他人的家庭内部事务、个人选择等“私事”,我们的关注和行动,应聚焦于涉及公共利益、危害他人安全、违背社会公德等“公事”领域。

第二,采取“智”与“理”的方式。 “管闲事”不等于鲁莽行事,面对复杂情况,我们应首先确保自身安全,选择最有效、最妥当的方式介入,可以是通过报警、通知管理者等间接方式,也可以是在有把握的情况下直接劝导,但切忌冲动行事,避免激化矛盾。

第三,怀揣“善”与“勇”的初心。 “善管闲事”的出发点必须是善意,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非彰显自己,它需要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道德勇气,在“各扫门前雪”的惯性思维面前,敢于挺身而出,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品格。

“多管闲事”本身并非一个绝对贬义的词汇,它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令人反感的越界干涉,另一面则是值得称颂的社会担当与人情温暖,我们应当旗帜鲜明地反对前者,同时理直气壮地赞美和践行后者,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需要的是敢于“管闲事”的公民,而不是明哲保身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让我们共同努力,莫让那些真正的“善管闲事”者因误解而寒心,也莫让“事不关己”的冷漠,最终误了我们共同的前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