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高中议论文如何写出深度与文采?

高中议论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核心和难点,它不仅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知识储备和思想深度,一篇优秀的高中议论文,应当是“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谨、语言流畅”的有机结合体。

高中议论文如何写出深度与文采?-图1


第一部分:高中议论文写作核心要素

一篇合格的议论文,离不开“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

  • 是什么: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它是议论文的灵魂。
  • 要求
    • 正确鲜明:观点要符合主流价值观,立场清晰,不含糊其辞。
    • 深刻新颖:避免陈词滥调,能从常见现象中挖掘出独特的、有深度的见解,谈“坚持”,不只停留在“坚持就是胜利”,可以探讨“坚持的边界在哪里?”“如何在变化中坚持核心?”
    • 集中单一:一篇议论文最好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如果论点过多,会导致文章散乱,无法深入。

论据

  • 是什么: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它是议论文的血肉。
  • 分类
    • 事实论据:具体的事例,包括历史事件、名人轶事、社会热点、个人经历等。要求真实、典型、有代表性。
    • 道理论据: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公理俗语、科学定律等。要求权威、恰当。
  • 使用技巧
    • 古今中外:论据来源要多样化,既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 正反对比:将正面和反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使是非曲直更加分明,论证更有力。
    • 叙议结合:引用论据后,不能简单罗列,必须对其进行分析,将其与论点紧密联系起来,揭示其内在逻辑,这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环节。

论证

  • 是什么: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它是议论文的骨骼。
  • 常见方法
    • 举例论证: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观点,这是最常用也最直观的方法。
    • 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公理定理等来增强说服力。
    • 对比论证:将性质不同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观点。
    • 比喻论证: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抽象的道理,使文章更通俗易懂、文采斐然。
    • 因果论证: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其本质。
    • 引用论证:与道理论证类似,但更侧重于引用权威人士的话或经典文献。

第二部分:高中议论文结构模式

标准的“总-分-总”结构是议论文最稳妥、最清晰的结构。

  • 开头(总)引论,开篇点题,亮出中心论点,常用方法有:
    •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论点。
    • 引用名言/故事:引出论点,增加文采。
    • 列举现象:从社会热点或生活现象入手,引出思考,提出论点。
  • 主体(分)本论,分段分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论证中心论点,通常设置2-3个分论点。
    • 分论点1:从“是什么”的角度阐释。
    • 分论点2: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原因或重要性。
    • 分论点3: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对策或展望未来。
    • 每个分论点 = 分论点句 + 论据 + 分析
  • 总):,总结全文,重申论点,可以发出号召、提出希望或引人深思。

第三部分:范文及解析

范文题目:于喧嚣处守静心

当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当点赞与评论成为生活的必需,当“内卷”与“躺平”的喧嚣声不绝于耳,我们是否还能寻得一方内心的宁静?我认为,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守住内心的宁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开篇解析: 采用“列举现象+提出问题+亮出观点”的模式,从“信息潮、社交压力、社会焦虑”等普遍现象入手,引发读者共鸣,然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于喧嚣处守静心”,观点明确,富有时代感。)**

守静心是沉淀自我、积蓄力量的必经之路。 《大学》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内心的宁静,如同浑水沉淀后变得清澈,能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刻的思考,君不见,钱钟书先生于清华园“横扫图书馆”,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终成《管锥编》这部学术巨著;君不见,屠呦呦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中,摒弃外界纷扰,默默耕耘,最终从古籍中汲取灵感,发现了青蒿素,拯救了无数生命,他们的成就,并非源于一时的喧嚣与热闹,而是源于长久的静心与专注,反观当下,一些人急于求成,心浮气躁,在信息的洪流中随波逐流,最终一事无成,可见,唯有静下心来,方能摒弃杂念,积蓄能量,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第一分论点解析: 从“是什么/为什么(重要性)”的角度论证,分论点是“守静心是沉淀自我、积蓄力量的必经之路”,论据选用了钱钟书和屠呦呦两位中外名人的正面事例,论证了静心对学术和科研的重要性,加入了“反观当下”的对比,增强了论证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引用《大学》名言,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守静心是洞察世事、做出明智抉择的智慧源泉。 一个内心喧嚣的人,容易被情绪裹挟,被表象迷惑,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而一个内心宁静的人,则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在纷繁复杂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却能在黄州的赤壁之下,于月明之夜,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千古慨叹,正是这份超越个人荣辱的宁静,让他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创作了无数不朽名篇,倘若他整日为官场得失而焦虑不安,又怎能留下如此豁达旷远的篇章?静心,让我们得以跳出“当局者迷”的困境,以更宏观、更长远的眼光审视世界,从而做出不悔的选择。

(第二分论点解析: 从“为什么(重要性)”的另一个角度论证,分论点是“守静心是洞察世事、做出明智抉择的智慧源泉”,论据选用苏轼这一典型文化名人,论证了静心对个人心态和人生抉择的积极影响,分析部分深入挖掘了苏轼“静心”与其文学成就和人生境界之间的因果关系,论证深刻。)**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应如何守静心呢? 关键在于“内省”与“专注”。内省,便是时常停下脚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反思自己的欲望与追求,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动,正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回归田园,便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专注,则是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自己认定的事业中去,正如“大国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手中的毫厘之间,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凡中铸非凡,无论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还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都是守静心的具体体现。

(第三分论点解析: 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对策,分论点是“应如何守静心”,并给出了“内省”与“专注”两个具体方法,论据分别选用了陶渊明(代表精神层面的内省)和“大国工匠”(代表行动层面的专注),使对策既有文化高度,又有现实关照,语言上运用了对偶,富有节奏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生如长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骇浪,唯有守得住内心的宁静,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稳住航向,不迷失方向,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让我们于喧嚣处,静听花开的声音,静待生命的绽放。

(结尾解析: 采用“引用名言+总结升华+发出号召”的模式,引用诸葛亮名言,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将人生比作“长河”,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