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成为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放松身心的绝佳方式,当我们背上行囊,奔赴山川湖海,我们不仅是欣赏风景的游客,更是流动的文化名片,近年来,“到此一游”的刻字、乱扔垃圾的不雅行为、大声喧哗的吵闹声,却让许多本应秀美的风景蒙上了一层不文明的“灰霾”,我认为,旅游的真谛不仅在于“看”风景,更在于“成为”风景的一部分,让文明成为我们旅途中最亮丽的名片。

旅游文明,是个人素养的试金石,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往往在不经意的细节中展露无遗,在安静的博物馆里,我们能否克制住拍照的冲动,尊重历史的厚重?在洁净的沙滩上,我们能否多走一步,将垃圾投入垃圾桶,还自然一片蔚蓝?在拥挤的景点,我们能否遵守秩序,耐心排队,为他人留一份空间?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一个人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的直接体现,文明旅游,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它要求我们时刻怀揣一颗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历史,也敬畏身边的每一个人,当我们的行为举止与优美的环境相得益彰时,我们便不再是风景的破坏者,而是风景的创造者,自身也成为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旅游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晴雨表,关乎国家形象与民族尊严。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其国民的言行举止,在世界舞台上直接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当外国友人看到的是中国游客在卢浮宫水池里泡脚,在长城上刻下“到此一游”,他们感受到的,或许不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国民素质的缺失,这种“不文明”的标签,一旦贴上,便难以撕下,损害的是整个国家的软实力,反之,如果我们能做到“入乡随俗”,在异国他乡遵守当地法规,尊重当地习俗;在国内旅游时爱护文物古迹,保护生态环境,我们传递给世界的,将是一个谦逊、友善、有礼的东方大国形象,文明旅游,早已超越了个人行为的范畴,它关乎国家尊严,是“文化自信”最直观、最生动的实践。
旅游文明,更是时代进步的催化剂,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与践行。文明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不文明现象的根除也非一人之力,要营造文明旅游的良好风尚,需要多方合力,久久为功。
教育为先,学校和家庭应将文明礼仪教育融入日常,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公德心,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制度为基,相关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对不文明行为加大惩戒力度,让“随手扔”的侥幸心理无处遁形,让“任性刻”的破坏行为付出应有代价。
媒体为桥,媒体应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既曝光反面典型,也宣传文明榜样,形成“人人崇尚文明,人人践行文明”的社会氛围。
个体为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成为文明旅游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守护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我们的文明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当我们踏上旅途,我们既是风景的欣赏者,也是他人眼中的风景,让我们共同努力,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旅途的每一步,让文明的清风吹拂过每一寸土地,当文明成为一种风尚,我们的旅途将更加舒心,我们的风景将更加动人,我们国家的形象也将因此而更加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