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美的标准 议论文

打破美的枷锁,拥抱多元之美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如同“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样,困扰着古往今来的哲学家、艺术家和普通人,我们被告知“一白遮百丑”,被灌输“锥子脸、A4腰”才是性感,被引导相信“高鼻梁、深眼窝”才是高级,当单一的、固化的“美的标准”如同一把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时,我们不禁要问:美的标准,真的存在一个普适的、永恒的答案吗?

美的标准 议论文-图1

美的标准,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刻度尺,而是一面映照时代精神与文化内核的多棱镜。 回溯历史长河,美的标准始终在流变,唐代以丰腴为美,杨贵妃的“回眸一笑百媚生”,是那个时代开放、自信、雍容大气的审美投射;宋代则以清瘦为雅,李清照笔下“人比黄花瘦”的清丽婉约,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内敛、含蓄的审美情趣,在西方,古希腊崇尚人体的健与力,文艺复兴追求人性的光辉与真实,而现代主义则探索抽象与形式之美,可见,美并非凭空产生,它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生产力、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之中,将任何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奉为圭臬,都无异于刻舟求剑,忽略了美本身作为时代产物的流动性。

美的标准,不应是少数人定义的“时尚”,而应是每个人内心觉醒的“自我认同”。 在商业资本和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一种“工业化”的审美标准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从网红滤镜到整形模板,千篇一律的“流水线美女”正在消解着个体独特的美,这种单一标准不仅造成了容貌焦虑,更扼杀了个性的张扬与生命的活力,真正的美,源于健康、自信与独特,一个人的魅力,往往不在于五官是否符合某种比例,而在于其眼神中的神采、言谈间的智慧、以及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与生命力,正如作家三毛所言:“外表不显眼的浓妆艳抹,不如素面朝天的清澈眼神。”美,是成为自己,而非成为别人的复制品,当我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时,一种更为真实、动人的美便会油然而生。

美的标准,更不应局限于皮囊的浅层,而应深入精神的内核与品格的高尚。 中国古人讲“腹有诗书气自华”,西方哲人言“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些古老的智慧都在告诉我们,最高级、最持久的美,源自于内在的修养与高尚的品格,一个心地善良、正直勇敢的人,即使相貌平平,其言行举止间也会散发出一种令人敬佩的光辉,反之,一个外表华丽但内心空虚、品行不端的人,其美也如朝露,转瞬即逝,美,是善良的流露,是智慧的闪光,是坚韧的品格,正如雕塑家罗丹所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双眼睛,不应只聚焦于精致的妆容和完美的身材,更应能洞察到人性的光辉、世界的壮丽与生命的顽强。

美的标准是多元的、流动的、内在的,它不应成为评判他人的标尺,更不应禁锢自我的牢笼,我们应当做的,是打破那些由商业、媒体或传统观念强加于我们的“美的枷锁”,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拥抱世界的多元之美,我们既要欣赏古典艺术的典雅,也要理解现代艺术的先锋;既要赞叹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也要珍视平凡生活中的点滴温暖。

最美的标准,或许就是“没有标准”,因为真正的美,是每一个生命个体以其独特的方式,绽放出的属于自己的光彩,让我们放下对“标准”的执念,去发现美、创造美、成为美,让世界因这份多元与真实而更加绚烂多姿。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