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议论文鉴赏,如何快速抓准核心论点?

下面,我将为你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议论文鉴赏指南,从鉴赏维度鉴赏步骤经典范例分析,层层递进,希望能帮助你掌握这项技能。

议论文鉴赏,如何快速抓准核心论点?-图1


什么是好的议论文?—— 鉴赏的四大维度

鉴赏一篇议论文,我们可以从四个核心维度入手:思想、结构、语言、论证,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必然是这四者的完美结合。

思想与立意 —— 文章的灵魂

这是议论文的“道”,是文章的基石和核心,思想深刻、立意新颖的文章,才能引人深思,脱颖而出。

  • 立意是否深刻、高远?

    • 平庸的立意:停留在表面现象,观点陈旧,人云亦云,讨论“坚持”,只说“坚持就是胜利”,缺乏新意。
    • 深刻的立意: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或哲理,具有时代感和启发性,讨论“坚持”,可以将其与“选择”、“智慧”结合,探讨“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才是一种智慧”。
  • 观点是否明确、新颖?

    • 明确的观点:作者的态度和主张清晰,没有模棱两可的表述,读者读完开头或中心论点后,能立刻明白作者要说什么。
    • 新颖的观点:不落俗套,能从独特的角度切入,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这需要作者有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 思想是否有启发性?

    文章能否引发读者的共鸣、反思或行动?好的议论文不仅是“说服”,更是“启发”,能打开读者的思路,提供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结构与逻辑 —— 文章的骨架

如果说思想是灵魂,那么结构就是支撑灵魂的骨架,清晰、严谨的结构是文章说服力的保障。

  • 整体结构是否清晰?

    • 经典结构:“引论-本论-三段论是否清晰?
      • 引论:开头是否简洁有力?是否成功地引出中心论点?
      • 本论:主体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并列式、递进式,还是正反对比式?段落内部是否围绕一个分论点展开?
      • 结尾是否有力?是否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或升华主旨?
  • 论证逻辑是否严密?

    • 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分论点是否能有力地支撑中心论点?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逻辑链条?
    • 段落内部的逻辑:段落内部的论据、分析、小论点之间是否衔接自然,层层递进?
    • 过渡是否自然? 句子之间、段落之间是否有恰当的过渡词或过渡句,使文章流畅贯通?

语言与表达 —— 文章的血肉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精准、生动、有文采的语言能让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 语言是否准确、精炼?

    用词是否精准,能否最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意思?是否避免了口语化、啰嗦的表达?

  • 语言是否生动、有文采?

    • 是否运用了比喻、排比、引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 句式是否富于变化,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
    • 是否有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的恰当引用,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 语言风格是否得体?

    是庄重严肃,还是犀利辛辣?是循循善诱,还是热情洋溢?风格是否与文章内容和主旨相匹配?

论证方法与论据 —— 文章的武器

这是议论文用来“战斗”的工具箱,是证明观点的关键。

  • 论证方法是否多样、恰当?

    • 常见的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等,优秀的文章往往不是单一使用,而是综合运用,使论证更全面、更有力。
  • 论据是否典型、有力?

    • 事实论据:所举的事例是否具有代表性、真实性?是否能直接证明分论点?
    • 道理论据:引用的名言警句、公理定律是否恰当、权威?是否能与上下文完美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掉书袋”?
    • 论据的分析:这是论证的“灵魂”所在,作者是否对论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论据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观点+论据+分析”的铁三角是否稳固?

议论文鉴赏步骤 —— 从宏观到微观

拿到一篇议论文,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鉴赏:

  1. 初读,抓“中心”:快速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开头段或结尾段,思考: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 再读,理“结构”:仔细阅读主体部分,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出几个分论点,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列/递进/对比),画出文章的结构图,如“总-分-总”、“引-议-联-结”等。

  3. 三读,品“论证”:逐段分析,重点关注每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问自己:

    • 这个分论点是如何被证明的?
    • 用了哪些论据(事实/道理)?
    • 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分析是否到位?论据和观点的连接是否紧密?
  4. 四读,赏“语言”: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圈划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词、句、段,思考好在哪里?(是比喻精妙?是排比有气势?还是引用恰当?)

  5. 评“得失”:综合以上分析,对文章进行整体评价。

    • 优点:这篇文章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是思想深刻,还是结构精巧,或是论证有力?
    • 可改进之处: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在哪些方面进行优化?(某个论据不够典型,某处分析可以更深入等)

经典范例鉴赏:以鲁迅《拿来主义》为例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议论文的典范,我们用上述维度来鉴赏它。

思想与立意(灵魂)

  • 立意深刻:文章不是简单地讨论“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而是将其上升到“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乃至“如何建设新文化”的战略高度。
  • 观点新颖:在当时“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的争论中,鲁迅提出了“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观点独到,切中时弊,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
  • 思想启发性:它提出的“占有、挑选”和“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原则,至今仍是我们处理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金科玉律,启发了无数后人。

结构与逻辑(骨架)

  • 结构清晰:全文采用“先破后立”的结构。
    • “破”(1-6段):先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等错误做法,为“拿来主义”的出场扫清障碍,逻辑严密,层层递进。
    • “立”(7段):正式提出“拿来主义”的定义。
    • “结”(8-10段):用“大宅子”的比喻,具体阐释如何实行“拿来主义”,并发出号召,结构完整。
  • 逻辑严密:从“为什么要拿来”到“什么是拿来主义”,再到“怎样拿来”,环环相扣,论证过程无懈可击。

语言与表达(血肉)

  • 语言犀利、幽默:如“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他发疯而死,真是当然,否则他真是太傻了。”用幽默的反讽,尖锐地批判了“送去主义”。
  • 善用比喻: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错误态度比作“孱头”、“昏蛋”、“废物”,将正确态度比作“新人”,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
  • 句式多变:长短句结合,设问、反问、感叹等句式交替使用,使文章波澜起伏,气势磅礴。

论证方法与论据(武器)

  • 论证方法多样
    • 对比论证:“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的对比;“孱头、昏蛋、废物”与“新人”的对比,是非分明,观点突出。
    • 比喻论证:贯穿全文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