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难与易的议论文,为何说难易相生能成事?

难与易:人生天平上的辩证法

世间万物,皆有其两面,高山与深谷,朝阳与残月,光明与阴影,构成了我们眼中所见的完整世界,在人生的旅途中,“难”与“易”亦是这一对永恒的矛盾体,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共同谱写着奋斗、成长与超越的乐章,如何看待和处理这对关系,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与广度。

难与易的议论文,为何说难易相生能成事?-图1

难易相生,互为因果。

“难”与“易”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常常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甚至是互为转化的条件,老子在《道德经》中言:“天下大事,必作于易;天下难事,必作于细。” 这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宏伟的目标,都始于一个简单的起点;任何看似无法逾越的难关,都是由一个个微小的细节累积而成,反之,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若不加重视,放任其发展,也可能演变成积重难返的难题。

正如学习一门语言,从“Hello, World!”的简单问候开始,是“易”;但要精通其语法、文化,达到自如运用的境界,则是“难”,正是这无数个“易”的积累,才最终攻克了“难”,反之,若轻视每一个“易”,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那么面对真正的“难”时,便会手足无措,寸步难行,难与易,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统一体。

心态为钥,化难为易。

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心态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并导向不同的结果,对于懦弱者而言,困难如山,望而生畏,他们只看到“难”的阴影,最终被其压垮;而对于勇敢者而言,困难是磨刀石,是成长的阶梯,他们能于“难”中看到机遇,于“易”中保持警惕。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句俗语道破了心态的关键,当我们把“难”看作是挑战而非威胁,把“易”看作是考验而非终点时,我们的行动便会截然不同,面对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有人抱怨其难,选择放弃;有人则将其视为一场思维的探险,享受拆解难题的乐趣,前者在“难”面前停滞不前,后者则在“难”中收获知识与喜悦,真正的“难”与“易”,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内心的标尺,一颗积极、坚韧的心,是化难为易最锋利的钥匙。

行胜于言,始于足下。

空谈“难”与“易”的道理毫无意义,人生的真谛在于行动,许多人畏惧“难”,并非因为“难”本身不可战胜,而是因为他们从未迈出第一步,将想象中的“难”无限放大,而真正的智者,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

与其在“难”的面前唉声叹气,不如从“易”处着手,积少成多,想攀登珠穆朗玛峰,必先从平日的体能训练和登山技巧学习开始,这是“易”;而最终站在世界之巅,是“难”,但如果没有千万个“易”的日夜积累,何来征服“难”的瞬间辉煌?行动,是连接“易”与“难”的唯一桥梁,它将抽象的恐惧转化为具体的步骤,将远大的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路径,在行动中,我们发现“难”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易”也并非可以掉以轻心的坦途。

“难”与“易”是人生天平上不可或缺的两端,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完整图景,我们不应因“易”而自满,因为“易”可能是“难”的序章;我们更不应因“难”而退缩,因为“难”往往是“易”的升华。

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并运用“难易相成”的辩证法则,以敬畏之心对待“易”,以坚韧之心迎接“难”,用行动搭建从“易”到“难”的阶梯,我们便能在人生的征途上,从容不迫,步履坚定,最终将每一个“难”,都化作通往更高境界的“易”。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