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中班幼儿心理辅导记录,如何有效记录幼儿情绪变化?

中班幼儿心理辅导记录(范例)

幼儿基本信息

中班幼儿心理辅导记录,如何有效记录幼儿情绪变化?-图1

  • 姓名: 乐乐 (化名)
  • 性别:
  • 年龄: 4岁6个月
  • 班级: 中二班
  • 辅导教师/咨询师: 李老师 (化名)
  • 辅导日期: 2025年10月26日
  • 辅导时间: 上午10:00 - 10:25 (共25分钟)
  • 辅导地点: 幼儿园“阳光小屋” (安静、温馨的心理辅导室)

辅导背景与问题呈现

(由谁提出/如何发现的) 由乐乐的主班王老师提出,近期观察发现,乐乐在集体活动和自由游戏中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退缩和情绪焦虑。

(具体行为表现)

  1. 社交回避: 在集体活动中,常常独自坐在角落,不主动参与小组讨论或合作游戏,当其他小朋友邀请他时,他会低头不语或直接拒绝。
  2. 情绪易激动: 在过渡环节(如排队、收玩具)时,如果秩序稍乱或需要等待,他会表现出不耐烦,有时会突然推搡身边的小朋友或大声哭闹。
  3. 语言表达困难: 遇到困难或与同伴发生小摩擦时(如玩具被拿走),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常以跺脚、尖叫或沉默代替。
  4. 分离焦虑: 每天早晨入园时,情绪较为低落,需要老师长时间安抚才能平静下来,与家长分离时哭闹比以往更严重。

(初步分析与评估)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4-5岁是社交能力、情绪表达和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乐乐的行为可能源于:

  • 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内心想法丰富,但词汇量和组织句子的能力有限,导致“想说说不清”,产生挫败感。
  • 社交技能欠缺: 缺乏主动交往的技巧和解决冲突的策略,在同伴交往中感到不安和无助。
  • 情绪调节能力弱: 对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的识别和调控能力不足,容易以行为问题(攻击或退缩)的形式表现出来。
  • 自信心不足: 可能因过往的交往受挫,产生了“我不行”、“别人不喜欢我”的消极自我认知。

辅导目标

  1. 短期目标:

    • 帮助乐乐识别并初步命名自己的基本情绪(如“开心”、“难过”、“生气”)。
    • 引导乐乐学习1-2种简单的表达需求或感受的句式(如“我想……”、“我不喜欢……”)。
    • 在本次辅导中,与辅导老师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愿意进行简单的互动。
  2. 长期目标:

    • 提升乐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减少因沟通不畅引发的行为问题。
    • 增强乐乐的自信心和社交主动性,能更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
    • 帮助乐乐学会在冲突中使用恰当的语言而非攻击性行为。

辅导过程与方法

本次辅导主要采用游戏治疗沙盘游戏的方法,通过非语言和象征性的方式,让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表达。

(一) 开始阶段:建立关系(约5分钟)

  • 方法: 创设温暖、接纳的氛围。
  • 过程:
    1. 老师热情地欢迎乐乐,并介绍辅导室(“这是我们的秘密基地,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哦”)。
    2. 允许乐乐自由探索环境,他先对沙盘和玩具表现出兴趣。
    3. 老师采用平行游戏的方式,坐在乐乐旁边,也拿起一些玩具,但不打扰他,只是轻声说:“乐乐在选小汽车呀,这辆红色的小车真帅。” 以此降低他的防御心理。

(二) 核心阶段:自由表达与探索(约15分钟)

  • 方法: 沙盘游戏。
  • 过程:
    1. 老师邀请乐乐:“你想用这些沙子和玩具,创造一个你自己的世界吗?” 乐乐点头。
    2. 乐乐开始在沙盘中摆放,他先挖了一个“大坑”,然后在周围用栅栏围起来,放进一只小恐龙和几棵小树,他沉默地操作着,表情专注。
    3. 教师介入(开放式提问): 老师没有直接评价,而是好奇地问:“哦?这里有一个大坑,还有栅栏,可以给我讲讲你创造的是什么地方吗?”
    4. 幼儿表达: 乐乐小声说:“这是……小恐龙的家,它很孤单,没有朋友。”
    5. 教师共情与引导: 老师蹲下来,与他平视,温柔地说:“原来小恐龙的家在这里,它感到孤单了,因为它没有朋友,对吗?听起来小恐龙有点难过。” (情绪命名与共情
    6. 乐乐看了看老师,没有说话,但开始在沙盘外寻找,他拿起一个小人偶,小心翼翼地放进栅栏内,放在恐龙旁边,然后抬头看老师。
    7. 教师鼓励与强化: 老师微笑着说:“你看,你给小恐龙找来了一个朋友!现在它不孤单了,它有小伙伴了,你真棒!” (积极强化,肯定其解决问题的行为

(三) 结束阶段:总结与过渡(约5分钟)

  • 方法: 简单总结,给予正向反馈。
  • 过程:
    1. 老师与乐乐一起看了看他的“作品”,并进行了拍照(征得同意后),告诉他:“今天我们给小恐龙找到了一个好朋友,它一定很开心,我们下次再来玩,看看小恐龙和朋友还会做什么。”
    2. 引导乐乐一起将玩具收回到指定位置,培养责任感。
    3. 在离开前,老师给予乐乐一个鼓励的拥抱,并说:“乐乐今天表现得非常好,你帮助了小恐龙,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王老师看到你今天玩得很开心,她也会为你高兴的。” (与班级老师建立积极连接

幼儿表现与观察记录

  • 情绪状态: 从进入时的拘谨、低头,到沙盘游戏中的专注、投入,再到结束时的放松、微笑,情绪有明显的积极转变。
  • 语言表达: 虽然语言量不多,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用简单的词语和短句表达“孤单”、“难过”等情绪,并能用行动(放小人偶)来解决问题,这是重要的沟通突破。
  • 行为表现: 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攻击性行为或哭闹,能够遵守辅导室的简单规则,与老师的互动是合作且信任的。
  • 象征意义: 沙盘中的“大坑”和“栅栏”可能象征着乐乐内心的孤独感和自我封闭;“小恐龙”是他自我的投射;而放入的“小人偶”则代表了他对友谊的渴望和主动寻求连接的愿望。

辅导效果评估

  • 本次辅导效果: 辅导目标基本达成,乐乐在安全的环境中表达了内心的孤独感,并自发地尝试用象征性的方式去解决(寻找朋友),他与辅导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后续辅导奠定了基础。
  • 幼儿进步: 观察到乐乐在情绪表达上迈出了一小步,从完全无法表达到能说出“孤单”。
  • 不足之处: 本次辅导时间较短,对于社交技能的训练涉及较少,需要持续跟进。

后续辅导建议与计划

  1. 个体辅导计划:

    • 频率: 建议每周进行1-2次个体辅导,每次25-30分钟。
      • 继续沙盘游戏: 探索更多关于“家庭”、“朋友”、“力量”等主题,帮助他整合内心体验。
      • 引入情绪卡片/绘本: 通过阅读《我的情绪小怪兽》等绘本,帮助他更精细地识别和命名情绪。
      • 角色扮演游戏: 模拟“玩具被抢怎么办”、“想加入别人的游戏怎么说”等情景,练习社交语言和解决冲突的策略。
  2. 班级教师配合建议:

    • 正向关注: 当乐乐主动与人交流或用语言表达需求时,立即给予具体表扬(“乐乐,你刚才说‘请把玩具还给我’,说得很清楚,真棒!”)。
    • 创造成功体验: 在活动中为他安排一些他能胜任的小任务(如分发蜡笔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