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躬行实践在当下为何仍是解困良方?

躬行方知真味,实践方得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如同一座灯塔,穿越历史的迷雾,照亮了无数求知者的道路,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是书本知识、前人经验,还是宏伟蓝图,若不亲身投入实践,终究是浮于表面的“浅知”,唯有躬身力行,方能触及事物的本质,收获“绝知”的真味。

躬行实践在当下为何仍是解困良方?-图1

躬行,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唯一桥梁。 我们从书本中学习,如同在地图上辨认路线,地图详尽地标明了城市的大街小巷,甚至标注了每一条路的名字和距离,无论你对地图多么熟悉,若从未亲自踏上旅途,你便无法真切地感受街角的微风,无法体会走过小巷的曲折,更无法在迷路时学会辨别方向,知识亦是如此,一个医学生可以熟背所有药理和病理,但只有在临床一线,面对真实的病患,处理突发状况时,他才能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救死扶伤的精湛医术,一个程序员可以精通所有编程语言的语法,但只有在一次次调试、重构和项目中,他才能将代码编织成稳定高效的软件,知识是静态的符号,而实践是动态的熔炉,只有在实践的火焰中淬炼,知识才能脱胎换骨,内化为真正的能力与智慧。

躬行,是检验真理、修正谬误的唯一标准。 人类文明的进步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在实践中不断试错、修正和发展的历史,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当时看来是离经叛道的理论,但只有在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到木星的卫星后,这一理论才获得了坚实的实践支撑,从而撼动了“地心说”的统治地位,同样,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的智慧结晶,实践如同一面最公正的镜子,它能照出理论的华美,也能暴露其空洞;它能验证思想的真知,也能揭示其谬误,脱离了实践的“高谈阔论”,无异于空中楼阁,看似宏伟,实则根基不稳,唯有投身实践,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规律,在成败得失中校准方向,让真理的光芒愈发璀璨。

躬行,是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任何伟大的构想,若只停留在纸面上,终究是镜花水月,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祝融探火”的现实,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三峡工程”的奇迹,中华民族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无数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躬行精神,袁隆平院士若只是在实验室里计算数据,而没有在田间地头顶着烈日、踏着泥水地进行杂交水稻培育,又何来“杂交水稻之父”的盛誉和养活亿万人民的功绩?屠呦呦团队若只是在文献中翻找,而没有在无数次实验中亲身萃取、亲身试药,又何来青蒿素的发现和诺贝尔奖的荣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空想了多少,而在于实干了多少;社会的进步,不在于蓝图有多美,而在于有多少人将蓝图变为现实,躬行,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纽带,是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必由之路。

我们并非否定书本知识的重要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本知识正是我们躬行实践的“源头活水”,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如同盲人摸象,容易迷失方向,事倍功半,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我们应当以谦逊之心汲取知识,更要以勇敢之姿投身实践,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形成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的良性循环。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唾手可得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陆游的这句警醒,让我们放下对“纸上谈兵”的沉迷,走出舒适区,将目光从书本投向广阔的世界,用脚步去丈量土地,用双手去创造价值,用行动去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精彩篇章,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品尝到“躬行”带来的甘醇,抵达“绝知”的彼岸,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