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当下人性自私论为何再引热议?时代困境下如何解?

论人性的自私:本能的枷锁与文明的基石

自古以来,人性是善是恶的争论便从未停歇,而在人性的光谱中,自私无疑是最引人注目、也最富争议的一端,它既是驱动个体生存与竞争的原始动力,也是引发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根源,深入剖析人性的自私,我们无法简单地将其归为绝对的善或恶,而应将其视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一面映照个体与文明关系的镜子。

当下人性自私论为何再引热议?时代困境下如何解?-图1

自私,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密码。

从生物学的视角看,自私是生命演化的必然产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资源有限的残酷自然环境中,任何生物的首要任务都是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基因的延续,一个优先考虑自身利益的个体,往往能获得更多的食物、更安全的庇护所,从而拥有更高的生存几率和繁衍后代的机会,这种“自私”的基因,通过亿万年的筛选,深深地烙印在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遗传密码里,婴儿会本能地攥紧手中的玩具,孩童会争夺心爱的零食,这并非后天教育的产物,而是原始自私本能的直观体现,自私并非人性的“污点”,而是我们作为生物体最底层的、最强大的驱动力。

文明的进步,恰恰在于对自私本能的超越与驾驭。

如果人性只有纯粹的自私,那么人类社会将永远停留在“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丛林状态,人类之所以能建立复杂的社会、璀璨的文明,正是因为我们发展出了超越自私的能力——共情、合作与利他。

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面对猛兽、自然灾害等挑战,单打独斗无异于以卵击石,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结成群体,分工协作,这种合作要求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自身的即时欲望,为群体的共同利益做出牺牲,猎人将猎物分给部落中不狩猎的老人和孩子,农夫将多余的粮食储存起来以应对饥荒,这些行为都体现了利他精神,这种精神并非完全消灭自私,而是将自私的目光从“个体”扩展到“群体”,认识到个体的长远利益与群体的存续息息相关,道德、法律、宗教、文化等社会规范,本质上都是一套为了约束个体自私、促进集体合作而建立的“游戏规则”,它们是人类理性的产物,用以驯服我们内心那匹名为“自私”的野马。

正视自私,而非否定它,是实现个人与集体和谐的关键。

承认并理解人性的自私,并非是为恶行开脱,而是为了更有效地构建社会,一个成熟的社会,其制度设计不应建立在“人性本善”的乌托邦幻想之上,而应正视人性的弱点,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我们可以利用人的自私来推动社会进步,市场经济便是一个绝佳的例子,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正是利用了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本能,通过自由竞争,最终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公共财富的增加,企业家为了利润而创新,劳动者为了薪水而工作,这些看似“自私”的行为,在合理的制度框架下,客观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繁荣。

我们必须用制度与道德的缰绳来约束自私的破坏力,法律惩治盗窃、欺诈,道德谴责见利忘义、损人利己,都是为了防止自私的无限膨胀,侵犯他人的权利,破坏社会的公平与秩序,教育的意义,也在于引导人们认识到,真正的、可持续的个人幸福,往往建立在尊重他人、贡献社会的基础之上。

人性的自私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是根植于我们血脉中的原始本能,确保了物种的存续;也是我们走向更高文明的必经考验,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同理心与协作精神,我们无法消灭自私,也无需消灭它,真正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理性的制度建设、道德的教化以及文化的熏陶,引导这股强大的力量,使其从破坏性的“洪水”,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能源”。

人性的光辉,不在于是否毫无自私,而在于我们能否驾驭这份自私,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这,或许就是人性最深刻的辩证法,也是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终极使命。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