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礼让精神在现代社会是否已过时?

礼与让: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在中华文化的浩瀚星河中,“礼”与“让”是两颗璀璨而紧密相连的星辰,它们不仅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准则,更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构建文明国家的基石,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与内在的敬意表达;让,是内在的谦逊品格与外在的主动退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一个温润、有序、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生态。

礼让精神在现代社会是否已过时?-图1

礼,是文明的尺度,是秩序的准绳。

“礼”并非繁文缛节,其核心在于“敬”,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的“礼”,便是一种以德行为引导、以规范来约束的社会治理方式,它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提供了清晰的行为边界,从家庭内部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到社会层面的“尊老爱幼、敬贤礼士”,再到国家交往中的“以礼相待、和平共处”,礼无处不在,它像一张无形的网,将个体联结成群体,确保了社会运行的平稳有序。

一个懂得“礼”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尊重与理解的社会,在公共场合,轻声细语是礼,主动排队是礼,为他人让座亦是礼,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实则是将心比心的共情,是尊重他人权利与空间的体现,反之,一个失礼的社会,则容易陷入混乱与纷争,当“礼”被漠视,个人主义便会泛滥,冲突与摩擦便会增多,社会的凝聚力也将荡然无存,重拾“礼”的精神,是重塑社会文明、提升国民素养的必由之路。

让,是智慧的抉择,是品格的升华。

如果说“礼”是社会的“硬件”,让”就是社会的“软件”,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与美德。“让”,并非懦弱无能,而是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襟和“吃小亏占大便宜”的远见,它意味着在利益面前不争抢,在冲突面前不逞强,在争执中懂得妥协。

历史上,“将相和”的故事便是“让”的典范,廉颇起初因蔺相如位在其上而心生不满,扬言要羞辱他,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多次主动“让”步,回避与廉颇的正面冲突,正是这份“让”,最终感化了廉颇,成就了“负荆请罪”的佳话,也巩固了赵国的国防,蔺相如的“让”,不是畏惧,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将相失和对国家的危害,是一种顾全大局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让”的智慧同样熠熠生辉,邻里之间,各退一步,便能“海阔天空”;商业竞争,懂得“让”出部分市场,或许能换来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国际交往,在核心利益上坚守底线,在非原则问题上适当“让”步,则能避免冲突,实现共赢。“让”是一种柔性力量,它能化解矛盾,消弭戾气,为和谐共处创造可能。

礼让相济,共筑和谐。

“礼”与“让”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必须相辅相成,有“礼”无“让”,则礼可能沦为僵化的形式,甚至成为虚伪的客套,一个人虽然处处遵守规则,但寸步不让,咄咄逼人,这并非真正的“礼”,而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反之,有“让”无“礼”,则让可能沦为无原则的退让,失去是非标准,最终纵容不良风气,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真正的“礼让”,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谦逊,它体现在行为上,是“礼”;体现在精神上,是“让”,当我们在公共汽车上,因“礼”而起身,因“让”而将座位让给更需要的人时,这便是“礼”与“让”的完美结合,当我们在工作中,因“礼”而尊重同事的劳动成果,因“让”而在功劳面前甘居人后时,这便是团队精神的体现。

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竞争激烈的社会,物质的丰裕有时伴随着精神的浮躁,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有时也伴随着对他人的漠视,在这样的背景下,重申“礼”与“让”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它不是要我们回到过去,而是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现代文明的框架下,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以“礼”规范言行,以“让”涵养心胸,当“礼”成为社会的普遍风尚,当“让”成为每个人的自觉选择,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温暖、更加和谐、更加充满希望,这,正是“礼”与“让”穿越千年,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