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荒于嬉
“业精于勤,荒于嬉”,这句出自韩愈《进学解》的千古名言,如同一座灯塔,穿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依然清晰地照亮着我们求知、治学与为人处世的航程,它以最凝练的语言,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源于不懈的勤奋;而任何事业的荒废,则往往源于无度的享乐,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重温和践行这一古训,显得尤为重要。

勤,是通往精深的唯一阶梯。
“勤”者,勤勉、勤奋、勤恳也,它并非三分钟热度的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并非一蹴而就的投机,而是脚踏实地的耕耘,古往今来,凡成大器者,无一不是以勤为舟,以志为帆,在知识的海洋中劈波斩浪。
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正是这份对书法艺术的极致勤奋,才成就了“书圣”的千古美名,达·芬奇为了画好一只鸡蛋,反反复复练习了成千上万次,枯燥的练习背后,是对绘画基本功的极致追求,最终为《蒙娜丽莎》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看当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数十年如一日地躬耕于田间地头,头顶烈日,脚踩泥泞,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希望之花,无论是艺术、科学还是实业,无一例外地证明:“精”不是天生的,而是“勤”的必然结果。 勤奋,是将天赋转化为能力、将潜能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它让我们在每一次的重复中发现新知,在每一次的坚持中突破瓶颈,最终抵达“精”的彼岸。
嬉,是侵蚀意志的无形毒药。
与“勤”相对的是“嬉”。“嬉”者,嬉戏、嬉闹、享乐也,适当的放松与娱乐,是调剂身心的良药,是生活中的“调味品”,一旦“嬉”失去了节制,变成了“荒于嬉”的“嬉”,它便会从“调味品”异化为“腐蚀剂”,成为侵蚀我们意志、荒废我们事业的致命陷阱。
商纣王“酒池肉林”,为博宠妃妲己一笑,荒废朝政,最终导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李后主“垂泪对花词”,沉湎于风花雪月,不思治国,最终沦为阶下囚,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悲叹,这些历史的教训振聋发聩,警示着我们:享乐的欲望是人性中难以根除的弱点,一旦放纵,便会如野草般疯长,吞噬掉我们所有的奋斗成果。 在现代社会,“嬉”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短视频、网络游戏、无休止的社交娱乐……它们以其即时满足的特性,轻易地俘获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许多人沉溺其中,看似获得了短暂的快乐,实则是在虚度光阴,消磨意志,最终在不知不觉中与“精”的目标渐行渐远,被时代所淘汰。
知行合一,以勤制嬉,方能行稳致远。
“业精于勤,荒于嬉”并非要我们摒弃一切娱乐,成为苦行僧,而是要我们深刻理解“勤”与“嬉”的辩证关系,懂得平衡与取舍,人生的航程,需要“勤”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需要适度的“嬉”来调整航向、补充给养,关键在于,我们要让“勤”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让“嬉”成为偶尔的休止符。
对于青年学子而言,这意味着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时光,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和自我提升中,而不是在虚拟世界里消磨时光,对于职场人士而言,这意味着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不断精进业务技能,而不是满足于现状,在安逸中消磨斗志,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意味着要倡导一种崇尚奋斗、鼓励实干的价值取向,让勤奋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不仅是一句古老的箴言,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它提醒我们,成功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唯有奋力拼搏,让我们以“勤”为笔,以“志”为墨,在人生的画卷上挥洒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嬉”的诱惑,让勤奋成为习惯,让奋斗成为信仰,我们方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在通往“精”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