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座的蝉鸣》
第一章

夏末的午后,空气粘稠得像化不开的糖浆,教室里只有风扇在头顶有气无力地旋转,发出“吱呀”的声响,和窗外不知疲倦的蝉鸣混在一起,催眠了整个世界。
林风觉得,自己就是这世界里的一个透明人,他缩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窗外是篮球场上跳跃的身影,窗内是前排女生们叽叽喳喳的笑声,而他,只有手里那本翻得卷了边的《百年孤独》。
他的成绩单,像一道长长的、无法逾越的鸿沟,把他和那个充满活力的世界隔开,尤其是数学,那一个个冰冷的符号和复杂的公式,对他而言就像是天书,每次考试,那刺眼的分数都像一记耳光,火辣辣地打在他父母和老师脸上。
“林风,这个学期,我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班主任王老师的声音把他从书里拽了出来,“我给你联系了市一中的陈老师,他教的实验班,升学率百分之百,每周一、三、五放学后,你去他那儿补课,费用……我们先不说。”
林风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他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机会,再不努力,他可能连普通高中都上不了。
陈老师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看起来不苟言笑,他的“课后辅导”在一间狭小的私人书房里,书架上堆满了书,空气里弥漫着旧书和茶水的混合味道。
第一堂课,林风战战兢兢地坐下,准备迎接一场暴风雨般的训斥。
陈老师只是推了推眼镜,递给他一张卷子,平静地说:“先做。”
林风硬着头皮,拿起笔,两个小时里,房间里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窗外越来越响的蝉鸣,陈老师大部分时间都在看自己的书,偶尔抬起头,用他那锐利的眼神扫一眼林风的草稿纸,然后又低下头去。
林风感觉自己像一只被放在显微镜下的昆虫,无所遁形,他做得磕磕绊绊,最后一大题完全无从下手。
时间到了,陈老师收走了卷子,只说了一句:“下次来,我给你讲。”
没有批评,没有鼓励,只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沉默,林风走出书房时,夕阳正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感觉自己比来时更加迷茫。
第二章
“后座的蝉鸣”成了林风对这个小书房的称呼,因为每当陈老师开始讲题,他总能从那片寂静中,听到自己心脏的跳动,像极了窗外那不知疲倦的蝉鸣,一声,又一声,清晰而有力。
陈老师的辅导方式很特别,他从不直接告诉林风答案,而是会用最简单的问题,引导他一步步思考。
“这道题,你看,辅助线为什么要这么画?”陈老师指着图,语气平淡。 “因为……因为……” “别因为,想,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将军,面前是座城堡,这道辅助线,就是你的秘密通道。”陈老师的眼镜片反射着窗外的光,看不清他的眼神。
林风愣住了,他从未想过,数学可以这样被理解。
陈老师讲题时,偶尔会停下来,讲一些题外的话。
“你看这蝉,”他指着窗外,“它在地下潜伏了几年,就为了在夏天叫上几周,它的叫声很单调,但从不间断,人也是一样,有些事,只要你坚持,再单调,也会有意义。”
林风若有所思,他发现,陈老师讲的不仅是数学,更是一种面对困境的态度。
林风开始变了,他不再把辅导当成一种折磨,而是期待,他会提前预习,把不懂的地方圈出来,然后在陈老师提问时,尝试用“将军攻城”的逻辑去回答。
有一次,他终于独立解出了一道困扰他好几天的难题,当他兴奋地把解题步骤写出来时,陈老师第一次露出了微笑,那笑容很淡,却像一缕阳光,瞬间驱散了书房里的沉闷。
“不错,将军找到了正确的突破口。”他说。
那一刻,林风觉得窗外的蝉鸣变得悦耳起来,那是胜利的号角。
第三章
期中考试如期而至。
当林风拿到数学卷子时,他的手有些颤抖,他深吸一口气,想起了陈老师的话,想起了那些“将军攻城”的夜晚,他拿起笔,不再畏惧那些冰冷的符号,而是把它们看作一个个等待他去攻克的堡垒。
解题的过程异常顺利,那些曾经让他头疼的公式和定理,此刻都变成了他手中的利剑。
成绩出来那天,林风看着成绩单上那个从未想过的数学分数,久久没有说话,他冲出教室,一路跑到陈老师的小书房。
陈老师正在喝茶,看到他额头的汗,推了推眼镜,问:“考得怎么样?”
林风把成绩单递过去,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陈老师,我……及格了。”
陈老师接过成绩单,看了一眼,又还给他,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淡淡地说:“意料之中,但你别骄傲,这只是第一步。”
林风却笑了,是发自内心的笑,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分数,更是他打破自己“透明人”身份的开始。
他开始主动和同学讨论问题,甚至在篮球场边,也能和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男生们聊上几句,世界不再粘稠,空气里充满了自由的气息。
第四章
学期末,林风拿着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再次来到了陈老师的小书房。
这一次,陈老师没有像往常一样平静,他看着通知书,沉默了很久,然后摘下眼镜,用衣角慢慢擦拭着。
“老师,谢谢您。”林风鞠了一躬。
陈老师摆了摆手,声音有些沙哑:“我教过的学生很多,但像你这样,能把数学当成一场战争来打的,不多,你记住,人生的题目比数学难得多,但道理是一样的,找到你的‘辅助线’,坚持住,别放弃。”
蝉鸣依旧在窗外聒噪,但林风听到的,不再是单调的噪音,而是生命的赞歌。
他走出书房,回头看了一眼那个熟悉的角落,他知道,那段“课后辅导”的时光,就像那窗外的蝉鸣,短暂却深刻,它不仅教会了他如何解一道数学题,更教会了他如何解人生这道难题。
他的青春,从那个蝉鸣聒噪的午后,真正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