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新生适应团体辅导,9月如何快速融入?

新生适应团体辅导方案:启航·同行·成长

方案名称

“启航·同行·成长”——新生适应团体辅导

新生适应团体辅导,9月如何快速融入?-图1

理论基础

本团体辅导方案主要整合了以下心理学理论:

  1. 团体动力学理论: 强调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一个安全、支持性的团体中,成员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反馈和分享,获得新的行为模式和认知。
  2. 社会支持理论: 新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社交圈的重建,团体辅导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社交平台,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网络,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感。
  3. 认知行为理论: 关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成员识别和挑战不合理的信念(如“我必须和每个人都合得来”、“如果搞砸了就完了”),帮助他们建立更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
  4. 人本主义理论: 强调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团体领导者将创造一个充满信任和接纳的氛围,让每个成员都能被看见、被理解,从而促进自我探索和潜能发挥。

团体目标

总目标: 帮助新生认识并接纳适应期的正常反应,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建立新的社交支持网络,增强心理韧性,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大学生活。

具体目标:

  • 认知层面:
    • 了解新生适应期的常见挑战和情绪反应,认识到自己的感受是正常的。
    • 纠正对大学生活和人际交往的不合理认知。
    • 学习压力管理、时间管理和情绪调节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 情感层面:
    • 降低孤独感、焦虑感和迷茫感。
    • 增强对大学生活的期待感和归属感。
    • 建立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 行为层面:
    • 掌握至少2-3种有效的社交技巧,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 主动认识新朋友,初步建立新的社交圈。
    • 学会制定简单的学期规划,并能主动寻求帮助。

团体设置

  • 团体性质: 封闭式、发展性、同质性团体。
  • 招募对象: 大学一年级新生,感到在适应方面有困难或希望提升适应能力的学生。
  • 团体规模: 8-12人,人数太少难以产生互动,人数太多则难以保证每个人的参与度。
  • 活动次数: 5-6次,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
  • 活动地点: 安静、舒适、不受打扰的团体辅导室(或活动室),成员围坐成圈。
  • 领导者: 1-2名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或辅导员。

详细活动流程

第一次:初识与破冰——你好,新同学!

  • 目标: 建立安全、信任的团体氛围,帮助成员相互认识,明确团体目标与规范。
  • 流程:
    1. 暖场活动 (10分钟):
      • “名字接龙+形容词”游戏: 第一个成员说“我是喜欢XXX的A”,第二个成员说“我是站在喜欢XXX的A旁边的喜欢YYY的B”,以此类推,帮助大家快速记住彼此。
    2. 主题导入 (15分钟):
      • 领导者自我介绍,欢迎成员。
      • “我的大学期待”分享: 请每位成员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分享自己对大学生活的期待,领导者将关键词写在白板上,形成“期待墙”。
    3. 团体契约制定 (20分钟):
      • 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并制定团体规则,如:
        • 保密原则: 在团体中分享的内容,不对外泄露。
        • 尊重与倾听: 不随意打断,对他人发言给予尊重。
        • 真诚与开放: 鼓励真实表达,但不强求。
        • 不评判: 对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不轻易评判。
        • 手机静音: 全程将手机调至静音或关机。
      • 将契约写在大白纸上,全体成员签名,贴在墙上。
    4. 核心活动 (35分钟):
      • “我的适应拼图”: 给每位成员一张A4纸和彩笔,请大家画一幅“拼图”,每一块拼图代表一个进入大学后遇到的挑战或感受(如“想家”、“课程难”、“社交焦虑”等),画完后,邀请几位成员自愿分享自己的“拼图”故事。
    5. 总结与预告 (10分钟):
      • 领导者总结本次活动,强调“适应是正常的,我们并不孤单”。
      • 布置家庭作业:未来一周,观察一件让你感到开心或新奇的小事。
      • 预告下次主题:“情绪的调色盘”。

第二次:情绪的调色盘——与我的感受做朋友

  • 目标: 帮助成员识别和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学习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
  • 流程:
    1. 暖场活动 (10分钟):
      • “情绪天气预报”: 每位成员用一个天气词汇(如晴天、多云、小雨、台风)来形容自己今天的心情,并简单说明原因。
    2. 主题导入 (15分钟):

      讨论适应期常见的情绪(焦虑、孤独、兴奋、迷茫等),并强调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它们是信号,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需求。

    3. 核心活动 (50分钟):
      • “情绪ABC理论”初探: 领导者简单介绍情绪ABC理论(A-事件,B-想法,C-结果),通过一个“考试没考好”的例子,说明不同的想法(B)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
      • “想法大侦探”: 分成2-3个小组,每组讨论一个新生常见情境(如“想主动搭话但怕被拒绝”),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必须完美”、“别人都在看我”),并尝试将其转化为更合理的想法。
    4. 技巧学习 (10分钟):
      • “情绪急救包”: 教授2-3种简单易行的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法”(4-7-8呼吸法)、“正念五感练习”(说出你看到的5样东西、听到的4种声音、触摸到的3样东西、闻到的2种气味、尝到的1种味道)。
    5. 总结与预告 (5分钟):
      • 鼓励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使用“情绪急救包”。
      • 预告下次主题:“人际交往的密码”。

第三次:人际交往的密码——连接你我他

  • 目标: 帮助成员了解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障碍,学习并实践基本的沟通技巧。
  • 流程:
    1. 暖场活动 (10分钟):
      • “信任背摔”简化版(椅子传递): 所有成员背对围成圈,身体保持僵直,向后倒下,由后面的成员用椅子接住,体验信任与被信任。
    2. 主题导入 (15分钟):

      讨论“在大学里交朋友最难的是什么?”引导成员思考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如害羞、害怕被拒绝、缺乏共同话题)。

    3. 核心活动 (50分钟):
      • “沟通技巧工作坊”:
        • “我说你画”: 一人描述,一人画画,体验信息传递中的偏差,强调清晰表达和积极倾听的重要性。
        • “我信息”句式练习: 学习使用“当……发生时,我感到……,因为……,我希望……”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指责对方,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如室友矛盾、小组合作分歧)。
    4. 总结与预告 (5分钟):
      • 鼓励成员在人际交往中尝试使用“我信息”句式。
      • 预告下次主题:“我的大学规划图”。

第四次:我的大学规划图——绘制未来蓝图

  • 目标: 引导成员进行自我探索,将短期适应与长期发展相结合,增强目标感和掌控感。
  • 流程:
    1. 暖场活动 (10分钟):
      • “优点轰炸”: 每位成员轮流站在中间,其他成员说出他/她的一个优点或欣赏之处。
    2. 主题导入 (15分钟):

      讨论“除了学习,大学四年你还想获得什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