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高考议论文评分标准今年有变?名师深度解析备考策略

第一部分:高考议论文的核心要点

一篇优秀的高考议论文,绝非简单的观点堆砌,而是一篇逻辑严密、思想深刻、文采斐然的“微型学术论文”,其核心要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好”标准:

高考议论文评分标准今年有变?名师深度解析备考策略-图1

立意好:观点鲜明,思想深刻

  • 审题精准: 仔细阅读材料,抓住核心关键词和关键句,准确理解命题人的意图,切忌偏离材料,另起炉灶。
  • 观点明确: 中心论点必须是一句清晰、完整、有力的判断句,全文都应围绕它展开,避免观点模糊或骑墙。
  • 思想深刻: 最好的立意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要停留在表面现象,要能挖掘出事件背后的本质、规律、价值或意义,谈“坚持”,不要只说“坚持就能成功”,而要探讨“坚持在何种情境下有意义”、“如何避免盲目的坚持”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结构好: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高考议论文最经典、最稳妥的结构是“凤头、猪肚、豹尾”与“总-分-总”的结合。

  • 凤头(开头): 开篇点题,亮明观点,力求简洁、精彩,迅速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可以用名言警句、设问、排比、故事等方式引出中心论点。
  • 猪肚(主体): 这是文章的主体,需要用2-3个分论点来支撑中心论点,每个分论点独立成段,段首最好有中心句。
    • 分论点关系: 可以是并列式(从不同角度展开)、递进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或对比式(正反论证)。
    • 论证方法: 综合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使论证充分有力。
  • 豹尾(: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可以呼应开头,发出号召,或展望未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论据好:材料丰富,论据典型

  • 论据来源: 既要“靠天”(课本里的经典人物、事件),更要“靠人”(平时的积累),包括:
    • 历史人物: 屈原、司马迁、苏轼、文天祥等。
    • 当代榜样: 钟南山、袁隆平、张桂梅、敦煌女儿樊锦诗等。
    • 文化经典: 《论语》、《道德经》、《红楼梦》等。
    • 社会热点: 科技创新(如5G、人工智能)、文化自信(如国潮、故宫文创)、时代精神(如抗疫精神、航天精神)等。
  • 论据要求: 典型、新颖、准确,避免使用陈词滥滥或有争议的例子,叙述论据时要简洁,重点突出与论点的关联性。

语言好:表达流畅,文采飞扬

  • 词汇丰富: 避免口语化和重复用词,适当使用成语、四字短语,增加语言的厚重感。
  • 句式多变: 长短句结合,整散句交错,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 逻辑清晰: 使用“其次、、“诚然、、“由此可见”等关联词,使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卷面好: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这是“隐形”的评分项,但至关重要,一笔好字或清晰的书写能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字迹不必漂亮,但务必工整、清晰,避免涂改。


第二部分:高考议论文范文及点评

作文题目(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云:“学不可以已。”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前所未有,有人认为,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也有人认为,与其追逐潮流,不如沉下心来,深耕一方,掌握“硬核”本领。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示例

以博观为帆,以深耕为桨,在时代之海中远航

“学不可以已”,两千多年前荀子的箴言,至今仍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我们是应如浮萍般随波逐流,追逐每一个新知的浪花;还是应如古松般扎根大地,在一片领域里深潜钻研?在我看来,真正的智者,当以博观为帆,以深耕为桨,在时代的瀚海中稳健远航。

博观,是开阔视野的“望远镜”,为我们校准航向。 诚然,深耕是成就卓越的必经之路,是“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专注与坚守,没有深耕,一切知识都将是浮光掠影,难以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若视野狭隘,只知“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那么深耕的方向又何在?若当年屠呦呦仅局限于传统的中医古籍,而未曾博采众长,从现代药理学中汲取灵感,又何来青蒿素的伟大发现?博观,正是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知识的前沿,从而为我们的“深耕”找到最肥沃的土壤和最精准的坐标,它是一种广度,一种格局,一种让我们不至迷失于信息迷雾的清醒。

深耕,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为我们积蓄力量。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风口’高”的时代,太多人患上了“知识焦虑症”,热衷于追逐一个个“风口”,却最终在浅尝辄止中耗尽热情,殊不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对流行趋势的敏感,而是在某一领域内无人能及的专业深度,大国工匠徐立平,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火箭固体燃料的微整形,每一次雕刻都关乎国人的飞天梦想,他用极致的“深耕”,诠释了“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简单”的真谛,深耕,是博观的落脚点,是将广博视野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唯一途径,它要求我们摒弃浮躁,甘于寂寞,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铸就属于自己的“硬核”实力。

博观与深耕,并非对立,而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没有博观的深耕,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没有深耕的博观,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终将沦为“样样通,样样松”的“半吊子”,君不见,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创新,无一不是在博观的基础上,实现了跨领域的深度融合,乔布斯将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才创造出iPhone这样的颠覆性产品,这背后,正是他既有对计算机科学的深刻理解,又有人文艺术领域的广泛涉猎,博观与深耕的辩证统一,是应对未来挑战的智慧法宝。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正航行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海洋,我们既要心怀“星辰大海”,以开放的心态博观万物,拥抱世界;更要脚踏实地,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选择自己热爱的领域,潜心耕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驾驭时代的风浪,不仅成为知识的拥有者,更能成为价值的创造者,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华彩篇章。


第三部分:名师点评

亮点赏析:

  1. 立意深刻,辩证统一: 文章没有简单地选择“博观”或“深耕”一方,而是提出了“博观为帆,深耕为桨”的核心观点,将二者关系定位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体现了辩证思维,立意高远。
  2.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引出问题,亮明观点,主体部分先论述“博观”的重要性,再论述“深耕”的必要性,最后将二者结合,论述其辩证关系,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结尾联系青年实际,发出号召,升华主题。
  3. 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文章选用了屠呦呦、徐立平、乔布斯三个不同领域的典型事例,分别论证“博观的价值”、“深耕的力量”以及“二者结合的创新”,古今中外,兼顾不同学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 语言优美,文采斐然: 文章善用比喻,如将“博观”比作“望远镜”和“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