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议论文定义变了?2025年新课标新在哪?

核心定义

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逻辑推理事实论据来阐明作者的观点、主张或立场,并说服读者接受的文体。

议论文定义变了?2025年新课标新在哪?-图1

议论文就是“讲道理”的文章,它的核心任务不是简单地叙述一件事情(记叙文),也不是生动地描绘一个场景(说明文),而是要提出一个观点,并用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议论文的三大核心要素

一篇完整的议论文,通常由以下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它们是议论文的“骨架”。

论点

  • 定义:作者在文章中要证明的核心观点、主张或看法,它是整篇文章的“灵魂”和中心思想。
  • 要求
    • 正确性:观点应具有真理性或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 鲜明性:观点必须清晰、明确,不能模棱两可。
    • 针对性:观点要针对现实问题或某种现象有感而发,有讨论的价值。
  • 位置: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引论部分),即“开宗明义”,让读者一目了然。

论据

  • 定义: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根据和材料,它是支撑论点的“血肉”和“证据”。
  • 分类
    • 事实论据:指客观存在的事实,包括具体的事例、历史数据、科学实验结果、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事实论据最具说服力。
    • 道理论据:指被大家公认的真理、科学原理、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理常识等,道理论据能增强文章的理论深度和权威性。
  • 要求:论据必须真实、可靠、典型,并且要与论点有必然的、紧密的逻辑联系。

论证

  • 定义: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逻辑过程和方法,它是连接论点和论据的“桥梁”和“神经”。
  • 作用:论证体现了作者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水平,是议论文最关键的部分,它回答了“为什么这个论点是正确的”这个问题。
  • 方法
    • 举例论证:用具体事例来证明观点。
    • 道理论证:用讲道理、摆事实的方式进行论证。
    • 对比论证:将两种性质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其中一个的正确性。
    • 比喻论证: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把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 因果论证: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论点成立的必然性。
    • 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权威数据等来增强说服力。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非常清晰,通常遵循“引论—本论—结论”的经典模式,俗称“凤头、猪肚、豹尾”。

引论(开头 / 凤头)

  • 目的:开篇点题,引出中心论点。
  • 方法: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讲述故事、引用名言、列举现象等方式引出文章要讨论的话题,并清晰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本论(主体 / 猪肚)

  • 目的:分层次、有条理地论证中心论点。
  • 结构:这是文章最充实、最核心的部分,通常会设置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作为一个独立的层次,并用相应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来支撑,段落之间要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等)。
    • 并列式结构: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证明中心论点。
    • 递进式结构:各分论点之间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 对比式结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中心论点。

结尾 / 豹尾)

  • 目的:总结全文,重申论点,发出号召或引人深思。
  • 方法:可以对全文的论证进行概括,再次强调中心论点的正确性,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或者展望未来,使文章的立意得到升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议论文的主要特点

  1. 观点鲜明:作者的态度和立场必须明确,不含糊其辞。
  2. 论据充分:用事实和道理说话,材料要翔实可靠。
  3. 逻辑严密:论证过程要合乎逻辑,推理要严谨,不能有漏洞。
  4. 语言准确:用词要精确、客观,避免使用过于情绪化或模棱两可的词语。
  5. 说服力强:最终目的是让读者接受作者的观点,因此文章要有强大的说服力。

一个简单的例子

《论诚信的重要性》

  • 论点: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 论据
    • 事实论据:古代“一诺千金”的季布;现代企业因诚信经营而长盛不衰(如海尔集团),因欺诈而倒闭(如三鹿奶粉)的案例。
    • 道理论据: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合同法》中关于契约精神的规定。
  • 论证
    • 分论点一:诚信对个人品德的塑造至关重要。(用季布的例子论证)
    • 分论点二:诚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用海尔和三鹿的对比论证)
    • 分论点三:诚信是社会良性运转的润滑剂。(用社会信任度的例子论证)
  • 无论对于个人、企业还是社会,诚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应将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营造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

议论文是一种以逻辑为筋骨、以事实为血肉、以说服为目的的说理性文体,它要求作者明确地提出观点,并用充足、有力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来支撑这一观点,最终目的是影响和引导读者的思想与认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