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古城保护如何平衡开发与传承?

古城:凝固的史诗,流动的乡愁

当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折射着现代都市的冷峻光芒,当高铁与网络将世界压缩成一个“地球村”,一座座古城,如同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璀璨明珠,静默地矗立着,它们是凝固的史诗,记录着民族的兴衰荣辱;它们是流动的乡愁,承载着一代代人的集体记忆,在商业浪潮与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下,古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应如何守护这份宝贵的遗产,让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而非沦为空洞的躯壳?

古城保护如何平衡开发与传承?-图1

古城,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文明的基因库。 每一座古城,都镌刻着独特的文化密码,无论是北京故宫的恢弘壮丽,还是平遥古城的晋商遗风;无论是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还是西北边塞的雄浑苍凉,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与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漫步于青石板路,指尖轻触斑驳的墙壁,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先民的智慧与汗水,古城的存在,让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它不仅是一栋栋建筑的集合,更是一部立体的、可感的史书,是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基石,失去古城,我们便失去了一面映照过去的镜子,也割裂了与历史的情感纽带。

当下的古城,正面临着“千城一面”与“过度商业化”的双重困境。 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下,许多古城开发陷入了同质化的怪圈,原住民的迁出,使得古城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气息;琳琅满目的全国连锁商铺,让古城的特色荡然无存;喧嚣的叫卖与闪烁的霓虹,则粗暴地侵扰了古城的宁静,古城似乎正在从一个“生活空间”异化为一个纯粹的“消费空间”,当我们在丽江听到的摇滚乐与在北京后海听到的别无二致,当我们在每座古城都看到卖着义乌小商品的商铺时,我们不禁要问:这还是我们心中那个独一无二、充满故事的古城吗?这种“拆真建假”的开发模式,不仅破坏了古城的历史真实性,更使其文化内涵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被稀释、被遗忘。

守护古城,绝非意味着将其封存于玻璃罩中,拒绝一切现代文明的介入。 恰恰相反,真正的守护,在于寻求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让古城“活”在当下,融入未来,这需要我们以审慎的智慧和创新的精神,进行一场深刻的“活化”实践。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保护理念。 古城的灵魂在于人,保护古城,首先要保护原住民的社区生态,让他们能继续在祖辈的土地上安居乐业,延续古城的生活脉络,只有当炊烟袅袅、邻里闲谈的日常景象重现,古城才真正有了“烟火气”,才能成为一个有温度、有生命力的社区,而非一座仅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

要推动“文化为核”的深度开发。 商业是必要的,但不能是唯一,古城的开发应超越简单的“门票经济”和“商铺经济”,转向挖掘和展示其独特的文化IP,可以依托古城的非遗资源,开设传统手工艺工坊,让游客亲身参与体验;可以利用历史建筑,打造小型精品博物馆、艺术空间或特色民宿,让历史建筑的功能得以延续和升华;可以讲好古城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座院落背后的故事,让文化体验成为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商业才能与文化相得益彰,游客带走的也不仅仅是纪念品,更是一段深刻的、独特的文化记忆。

要拥抱“科技赋能”的智慧管理。 在保护的前提下,现代科技可以为古城的管理和焕新提供强大助力,通过数字化建模,我们可以为古城建立永久性的“数字档案”,用于研究和修复;通过智慧安防系统,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古建筑的安全;通过AR/VR技术,我们可以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历史场景再现,让静态的建筑“开口说话”,科技不是冰冷的,它可以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让古老的文明以更时尚、更易懂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的视野。

古城是民族的根与魂,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面对时代的叩问,我们不能选择粗暴地抹去,也不能选择消极地封存,我们应以敬畏之心守护其历史肌理,以创新之智激活其当代生命,让每一座古城都既能讲述厚重的历史,又能谱写动人的新篇,唯有如此,凝固的史诗才能永远传唱,流动的乡愁才能拥有永恒的港湾。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