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个案报告
个案基本信息
- 姓名: 小明(化名)
- 性别: 男
- 年龄: 10岁
- 年级: 小学四年级
- 家庭情况: 独生子,父母为双职工,工作繁忙,父亲性格较急躁,母亲较为温和,但对学业要求高,主要由奶奶负责日常照料。
- 辅导者: 学校心理老师
- 辅导时间: 2025年9月 - 2025年12月(共8次)
- 辅导地点: 学校心理咨询室
主要问题表现(求助原因)
小明由班主任推荐前来咨询,主要问题表现为:

- 学业困难: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经常做小动作(如玩橡皮、转笔),作业拖沓严重,字迹潦草,错误率高,导致学习成绩从班级中游下滑至下游。
- 行为问题: 在课堂上频繁打扰周围同学,如拉别人衣服、说悄悄话,被老师批评后有时会顶嘴或表现出不耐烦,课间活动时,容易与同学发生小摩擦,被指责时会显得很委屈,甚至推搡对方。
- 情绪问题: 情绪波动大,易怒,当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或被批评时,会立刻表现出烦躁、哭泣或沉默对抗,缺乏自信心,常说“我太笨了”、“我学不会”。
- 人际关系: 与同伴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朋友较少,在集体活动中常常游离在外,不愿主动参与,害怕失败。
个案评估与诊断
通过与小明本人、班主任、家长的访谈以及课堂观察,对小明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 核心问题: 注意力缺陷与自信心不足。
- 注意力问题: 小明的注意力不集中并非生理性的多动症,而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非器质性注意力不集中,这主要源于他内心强烈的焦虑感和对失败的恐惧,他害怕自己做不好,这种压力反而让他无法专注于任务。
- 问题成因分析(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 个体内部因素:
- 认知模式: 存在“我不行”的消极自我认知,形成了“预期失败-焦虑-表现不佳-强化失败”的恶性循环。
- 情绪调节能力弱: 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面对挫折时只能通过发脾气、逃避等不成熟的方式应对。
- 家庭环境因素:
- 过高期望与沟通不足: 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小明的学业期望很高,但沟通方式多为“命令式”和“结果导向”,很少关注他的努力过程和内心感受。
- 父亲的角色: 父亲的急躁和严厉,使得小明在犯错时倾向于逃避和对抗,而非寻求帮助。
- 隔代教养: 奶奶的溺爱,使小明在生活上被过度满足,但在规则建立和挫折教育上有所欠缺。
- 学校环境因素:
- 学业压力: 四年级的学习难度增加,小明未能及时适应,导致成绩下滑,进而引发连锁反应。
- 同伴关系: 行为问题导致他被同伴排斥,进一步削弱了他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 个体内部因素:
辅导目标
- 短期目标:
- 帮助小明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习至少1-2种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暂时离开)。
- 提升课堂专注力,减少干扰性行为,尝试在独立作业时间内完成一小部分任务。
- 建立初步的辅导关系,让小明感受到被接纳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 长期目标:
- 帮助小明修正“我不行”的消极认知,建立“我可以尝试”、“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的积极自我认知。
- 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需求和解决冲突。
- 改善与父母的沟通模式,营造更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 使其学业状况得到稳定,情绪和行为问题得到显著改善,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辅导过程与策略
第一阶段:建立关系与问题澄清(第1-2次)
- 策略: 以“朋友”身份切入,运用倾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技术。
- 活动:
- “心情温度计”: 每次咨询开始,让小明用一个数字(1-10)和/或一幅画来描述自己今天的心情,并引导他说出原因。
- “我的烦恼树洞”: 提供一个安全的倾诉空间,鼓励小明说出他在学校和家庭中最不开心的事,老师不做评判,只表示理解。
- 共同制定“契约”: 和小明一起商量咨询室的规则,让他有参与感和掌控感。
第二阶段:情绪管理与认知调整(第3-5次)
- 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CBT)技术,结合游戏和艺术治疗。
- 活动:
- 情绪识别与管理:
- “情绪脸谱”游戏: 通过卡片或绘画,帮助小明认识“愤怒”、“沮丧”、“焦虑”等情绪,并讨论当这些情绪来临时,身体有什么感觉(如心跳快、脸红)。
- “我的情绪工具箱”: 和小明一起制作一个“工具箱”,里面放入“深呼吸卡”、“冷静角指示牌”、“可以寻求帮助的人”等卡片,作为他情绪失控时的“法宝”。
- 认知重构:
- “想法气球”活动: 让小明画出当他遇到难题时的“想法气球”(如“我肯定做不出来”),再画出积极的“替代气球”(如“我可以先试试第一步”),比较两种想法带来的不同感受。
- “成功日记”: 要求小明每天记录下自己做到的一件小事,无论多小(如“今天上课举手回答了问题”、“自己独立完成了5道数学题”),每周回顾,帮助他积累成功体验,对抗“我不行”的信念。
- 情绪识别与管理:
第三阶段:行为训练与技能提升(第6-7次)
- 策略: 行为塑造、角色扮演。
- 活动:
- “番茄钟”专注力训练: 从短时间(如15分钟)开始,设定一个计时器,要求小明在这段时间内专注完成一项小任务,完成后给予即时奖励(如一颗小星星、一次选择游戏的机会),逐步延长专注时间。
- “社交小达人”角色扮演:
- 想加入同学的玩耍时,如何说?(“你们在玩什么?我能和你们一起吗?”)
- 同学不小心碰掉他的文具时,如何回应?(“没关系,帮我捡一下好吗?”)
- 通过反复练习,将恰当的社交行为内化。
第四阶段:家庭介入与巩固(第8次及后续)
- 策略: 家庭辅导、家校合作。
- 活动:
- 与家长沟通: 向家长反馈小明的进步,并共同分析问题根源,指导家长:
- 转变沟通方式: 多用描述性语言代替评判性语言(不说“你怎么这么笨”,而说“这道题确实有点难,我们一起看看是哪里卡住了”)。
- 降低期望,关注过程: 表扬孩子的努力和策略,而非仅仅是分数。
- 父亲参与: 鼓励父亲多进行高质量的陪伴(如一起运动、阅读),建立温暖、权威的父亲形象。
- “家庭会议”: 指导家庭定期召开简短的家庭会议,让每个成员都有发言权,共同解决问题,增强家庭凝聚力。
- 与家长沟通: 向家长反馈小明的进步,并共同分析问题根源,指导家长:
辅导效果与反思
- 辅导效果:
- 情绪方面: 小明能较好地识别自己的愤怒和沮丧情绪,当情绪激动时,会主动说“我需要冷静一下”,并去“情绪工具箱”里找方法,哭闹和顶嘴的频率大幅降低。
- 行为方面: 课堂上的小动作明显减少,能跟随老师的思路完成大部分教学任务,作业拖沓情况有所改善,字迹工整了许多,与同学发生冲突时,能尝试用语言沟通,而非直接动手。
- 认知方面: “成功日记”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我不行”的话说得少了,会说“我这次没做好,下次努力”。
- **学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