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后疫情时代,辅导员如何融入Z世代学生?

辅导员要真正融入学生,绝不是简单地“混在一起”,而是要成为学生可以信赖、愿意亲近的良师益友,这是一个需要真诚、技巧和耐心的过程。

后疫情时代,辅导员如何融入Z世代学生?-图1

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可操作的指南,分为“道”(核心理念)、“术”(具体方法)、“器”(辅助工具)和“戒”(注意事项)四个层面,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道:核心理念与心态转变

在行动之前,辅导员首先要完成自我心态的转变,这是“融入”的根本。

  1. 从“管理者”到“服务者”与“引路人”

    • 心态转变:不要把自己看作是“管纪律”的权威,而要将自己定位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服务者、支持者和人生导师,你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评判他们。
    • 学生视角:时刻提醒自己,你面对的是一群刚刚离开家庭的年轻人,他们既有蓬勃的朝气,也有迷茫、脆弱和压力,用共情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每一个问题。
  2. 真诚是唯一的通行证

    • 放下架子:学生能轻易分辨出你的言行是否发自内心,不要刻意说教或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展现真实的自己,你的兴趣爱好、你的困惑、你的成长故事,都能成为与学生拉近距离的桥梁。
    • 信守承诺: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哪怕是“明天找你聊聊”这样简单的话,一次失信,可能需要十次真诚才能弥补。
  3. 保持边界感,而非距离感

    • 融入不等于“哥们儿化”:和学生亲近,不意味着要和他们称兄道弟、无话不谈,辅导员需要保持专业的边界感,你可以关心学生的感情生活,但不能介入太深;你可以和学生开玩笑,但不能失了分寸,边界感是保护学生,也是保护自己。

术:具体方法与行动策略

有了正确的心态,接下来就是具体如何行动。

主动破冰,建立初步联系

  1. 做好“第一印象”管理

    • 第一次班会:不要只念文件、提要求,准备一个生动的自我介绍,分享一两个自己的大学趣事或糗事,告诉学生你不仅是辅导员,也是他们的“大朋友”。
    • 建立线上“根据地”:创建一个班级微信群/QQ群,除了通知,更要分享一些有趣的、有用的内容,比如校园周边美食、好用的学习APP、最新的招聘信息等,让群活起来。
  2. 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 这是最基本、也最有效的一步,在开学初,通过点名册、学生档案、甚至小测验,尽快把全班同学的名字和人对上号,在路上、食堂遇到学生,能准确地叫出他的名字,会让他感到被尊重和重视。
  3. “敲门”式走访

    • 宿舍走访:定期去学生宿舍,但目的不是“检查”,而是“串门”,可以带点小零食,和学生聊聊天,听听他们的生活琐事,看看他们的宿舍环境,这是了解学生最直接的方式。
    • 课堂/图书馆偶遇:偶尔去学生的课堂或图书馆“偶遇”,打个招呼,问问学习情况,让他们知道你一直在关注他们。

深度融入,建立信任关系

  1. 成为“信息枢纽”和“资源链接者”

    • 不只是通知发布者:学生来找你,不只是为了盖章签字,你要成为他们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人,无论是学业困惑、心理压力、人际矛盾还是职业迷茫,都要尽力提供帮助,或链接到学校相应的资源(如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
  2. 参与学生的“非正式”活动

    • 融入他们的“圈”:如果学生邀请你参加他们的团建、运动会、社团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参加,哪怕只是作为观众,为他们加油鼓劲,都能极大地增进感情。
    • 创造共同话题:了解学生喜欢的明星、游戏、电影、B站UP主,当你能和他们聊上几句“内行话”时,你们之间的隔阂瞬间就消失了。
  3. 学会“倾听”,而不是“说教”

    • 多听少说:当学生向你倾诉时,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倾听,而不是急于给出评判和建议,用“嗯”、“我明白”、“后来呢?”等话语鼓励他们把话说完。
    • 共情回应:尝试理解他们的情绪,可以说:“听起来你最近压力确实很大”、“换做是我,我可能也会很生气”,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比任何大道理都管用。
  4. 建立“一对一”的深度沟通机制

    • 定期约谈:除了问题学生,也要主动约谈普通学生、优秀学生,了解他们的近况和想法,这能让他们感觉到,辅导员关心的是每一个个体,而不仅仅是班级整体。
    • 善用“匿名树洞”:可以建立一个匿名的线上问卷或信箱,让学生可以大胆地提出一些不敢当面说的问题或建议,这能让你了解到更真实的学生心声。

持续影响,成为精神引领

  1.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你的言行举止就是对学生最生动的教育,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 分享你的“成长故事”

    在合适的时机,分享你大学时的迷茫、犯过的错误、如何克服困难的经历,这会让学生觉得,原来辅导员也曾和现在的我一样,从而产生更强的共鸣和信任。

  3. 成为学生的“首席推荐官”

    真心实意地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在合适的场合(如评奖评优、推荐实习、升学等)为他们争取机会和写推荐信,当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支持时,自然会把你视为自己人。


器:善用工具,事半功倍

  1. 社交媒体:微信、QQ是日常沟通的主阵地,B站、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可以让你了解学生的流行文化,找到共同话题。
  2. 办公软件:利用飞书、钉钉等工具进行高效的事务性管理,把更多时间留给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
  3. 数据分析:适度关注学生的成绩、消费、网络行为等数据,可以更早地发现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进行精准帮扶。

戒:需要避免的误区

  1. 忌“一刀切”: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对待所有人,要因材施教,个性化沟通。
  2. 忌“远近皆失”:过于疏远,学生会觉得你冷漠;过于亲密,又会失去辅导员应有的权威和专业性,把握好这个“度”是关键。
  3. 忌“只报忧不报喜”:不要总把注意力放在“问题学生”身上,要多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4. 忌“传播负能量”:辅导员是学生的情绪稳定器,即使自己有压力,也不要在学生面前过多抱怨,要展现出积极、可靠的一面。

辅导员的“融入”,本质上是一场心与心的连接,它始于真诚,成于信任,终于陪伴,当你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港湾时,你的工作也就事半功倍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