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高校辅导员职责2025年新增了哪些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职责)

这是辅导员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职责,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辅导员职责2025年新增了哪些工作?-图1

  1. 理论武装与价值引领:

    • 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如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
    • 利用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形势政策课等载体,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 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 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 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思想。
    •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育人阵地,传播正能量。
    • 管理班级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线上平台,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正向性。

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

  1. 学业规划与指导:

    • 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模式,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 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联系学业导师或优秀学生进行辅导。
    • 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创新创业等活动,提升综合能力。
  2. 学风建设:

    • 营造“比、学、赶、帮、超”的优良班风和学风。
    • 严格课堂考勤,督促学生按时上课,杜绝迟到、早退、旷课现象。
    • 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考研分享会、考公指导会等活动。

日常事务管理与服务

这是辅导员最基础、最琐碎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

  1. 班级建设与管理:

    • 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选配和培养学生干部,指导班委会、团支部开展工作。
    • 做好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困难生认定、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工作。
    • 管理学生档案,办理学生休学、复学、转学、退学等手续。
  2. 日常行为规范:

    • 进行安全教育(人身、财产、消防、交通、网络安全等),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 管理学生宿舍,督促宿舍卫生,营造和谐的宿舍文化。
    • 处理学生日常违纪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和纪律处分。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1. 心理状况普查与预警:

    •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 日常观察和谈心中,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进行初步疏导。
  2. 心理危机干预:

    • 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家长沟通,并协助进行专业干预。
    • 制定并完善心理危机应急预案,处理突发事件。
  3. 心理健康教育:

    •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情景剧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 培养班级心理委员,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预警网络。

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为顺利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1. 职业认知与规划:

    • 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或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2. 就业信息服务与指导:

    • 发布招聘信息,组织校园招聘会、宣讲会。
    • 指导学生制作简历、准备面试,提升求职技巧。
    • 开展考研、考公、出国留学等多元化发展路径的指导。
  3. 创新创业教育:

    • 宣传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 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提供项目指导。

班团建设与党团工作

发挥党团组织在学生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1. 党建工作:

    • 指导学生党支部建设,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
    • 按照程序发展新党员,做好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2. 团学工作:

    • 指导学院团委、学生会的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 做好“智慧团建”系统管理,加强团员教育和管理。

网络思政教育

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至网络空间。

  1. 网络阵地建设:

    运营好个人或学院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能量。

  2. 网络舆情引导:

    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学生在网络上的关切和疑问,澄清谣言,引导舆论。

协同育人

辅导员不是孤军奋战,需要与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1. 家校协同:

    通过电话、家长会、家访(线上/线下)等方式,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解决学生问题。

  2. 校内协同:

    与专业课教师、教务部门、后勤部门、保卫处、心理健康中心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协同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类困难。

  3. 社会协同:

    链接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等平台。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角色是 “多重身份” 的结合体,他们既是 “政治引路人”,也是 “生活贴心人”“学业指导师”“心理按摩师”“职业规划师”,这份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 极强的责任心、爱心、耐心和奉献精神,既要懂政策、会管理,又要善沟通、能共情,是确保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的关键力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