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古议论文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古议论文”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体,它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来表达作者对某个社会、政治、伦理或文化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它不是纯粹的哲学论文,而是结合了文学性的政论、史论、文论等文章的总称。

古议论文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图1

下面,我将从核心特征、发展脉络、经典范例、写作要点现代意义五个方面,为您全面解析古议论文。


核心特征

古议论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在于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深度。

  1. 鲜明的论点

    • 作者在文章开头或关键位置,会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个论点通常是“文以载道”中的“道”,即儒家核心思想,如仁政、民本、礼义等。
    • 韩愈《师说》开篇即点明:“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严谨的论证

    • 古议论文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善用多种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 引用历史事实、人物事迹来证明观点,如贾谊《过秦论》中详细叙述秦国的兴亡史,论证“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道理论证: 引用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中的名言警句,或运用逻辑推理来阐明道理,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从“士”的价值角度,层层递进地批驳孟尝君“得士”的传统看法。
      • 对比论证: 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使是非曲直更加分明,如欧阳修《朋党论》对比“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阐明君子之交的真谛。
      • 比喻论证: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浅显化,如韩愈《进学解》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来劝勉学生。
  3. 充沛的情感

    • 古议论文并非冷冰冰的说教,字里行间常饱含作者强烈的情感,或忧国忧民,或慷慨激昂,或沉痛悲凉,这种情感赋予了文章巨大的感染力。
    •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在叙述自己九死一生的经历时,充满了“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的悲愤与忠贞。
  4. 精炼的语言与多样的句式

    • 语言精炼: 古议论文多用单音节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如“仁者无敌”。
    • 句式多变: 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形成整齐的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如贾谊《过秦论》中“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一段,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5. “文以载道”的使命感

    古代文人写作议论文,往往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希望通过文章“上以裨于国,下以泽于民”,文章是阐发思想、匡时济世的重要工具。


发展脉络

古议论文的发展与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思想的演进紧密相连。

  1. 先秦:奠基与高峰

    • 诸子散文: 这是古议论文的源头和典范,以说理为主,逻辑严密,富有辩驳性。
      • 儒家: 《论语》(语录体,但充满哲理)、《孟子》(长于辩论,气势恢宏)、《荀子》(结构严谨,论证周密)。
      • 道家: 《庄子》(想象奇特,汪洋恣肆,善用寓言说理)。
      • 法家: 《韩非子》(锋芒毕露,论证犀利,善用寓言和历史故事)。
      • 墨家: 《墨子》(逻辑性强,朴实无华)。
  2. 两汉:政论的繁荣

    • 汉代大一统王朝建立后,政论文成为经世致用的重要文体。
    • 贾谊: 《过秦论》是史论的巅峰之作,深刻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
    • 晁错: 《论贵粟疏》等文章,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具体的经济政策。
    • 司马迁: 其《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史论的典范,将个人评论融入叙事之中。
  3. 魏晋南北朝:哲理的深化与文风的解放

    • 建安七子: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章风骨遒劲。
    •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个性鲜明,无所畏惧,是“魏晋风度”的代表。
    • 范晔: 《后汉书》中的“论赞”,是史论的精品。
  4. 唐宋:古文运动的辉煌

    • 这是古议论文发展的黄金时代,以“唐宋八大家”为核心,他们倡导“古文”,反对六朝以来浮华的骈文,使文章回归质朴、明道。
    • 唐代:
      • 韩愈: 《师说》、《原道》、《进学解》,文风雄健奔放,开一代新风。
      • 柳宗元: 《封建论》、《捕蛇者说》,说理精辟,情感深沉。
    • 宋代:
      • 欧阳修: 《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文风平易流畅,纡徐委婉。
      • 苏洵: 《六国论》,论点明确,论证有力,气势如虹。
      • 苏轼: 《留侯论》、《晁错论》,才思横溢,说理透彻,文辞优美。
      •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逻辑严密,态度坚决,变法革新的精神跃然纸上。
  5. 明清:余响与新变

    • 明代: 归有光、唐顺之等人提倡“唐宋派”,文风平易。
    • 清代: 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讲究“义理、考据、辞章”的结合,使古文写作理论化、系统化。
    • 晚清: 龚自珍、魏源等人面对内忧外患,文章开始出现批判现实、呼吁变革的新气息,为近代散文的转型开了先河。

经典范例赏析

这里以两篇不同风格的代表作为例,感受古议论文的魅力。

贾谊《过秦论》(节选)

(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论证)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对比与后果)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赏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史论,文章先极尽笔墨铺陈秦国由弱变强、统一天下的过程(攻之势),再对比陈胜起义、秦朝迅速土崩瓦解的过程(守之势),通过强烈的今昔对比,最终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堪称议论文的典范。

韩愈《师说》(节选)

(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批驳与论证)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