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中华文化如何在当代焕发新生?

承千年文脉,铸时代华章——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新生

当甲骨文的刻痕穿越时空,当《诗经》的吟唱在耳畔回响,当万里长城的雄姿在眼前矗立,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它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源起于昆仑山巅,流经广袤平原,在数千年的岁月中,汇聚了无数支流,沉淀了深厚底蕴,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在全球化浪潮奔涌的今天,深入探讨中华文化的内涵、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如何在当代焕发新生?-图1

中华文化,是以“和”为核,兼容并蓄的博大体系。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天人合一”;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和为贵”;更体现在文明交流的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宋元时期海上瓷路的帆影点点,中华文化从未固步自封,而是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自身,它以儒家文化为主干,融合了道家的自然、法家的严谨、佛家的慈悲,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这种强大的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如同一块海绵,既能保持自身特质,又能吸收外来养分,从而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韧性与活力。

中华文化,是以“德”为魂,薪火相传的精神坐标。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周易》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中华文化始终将道德修养置于核心地位,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情怀,从“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五常,到“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这些价值观念如同一座座灯塔,指引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人生道路上砥砺前行,无论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中华文化中超越个人私利、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的内在支柱。

中华文化,是在新时代里,需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宝贵财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文化亦需与时俱进,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华文化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激活、利用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力的“富矿”,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优秀内核,将“和而不同”的理念应用于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民为邦本”的思想融入现代治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工匠精神”注入当代制造业,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迈进,我们要创新其表达形式,让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相结合,从《只此青绿》的惊艳出圈,到“数字故宫”的沉浸式体验,再到“中国诗词大会”的全民热潮,我们看到,当传统文化以新颖、时尚的面貌呈现时,便能焕发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赢得年轻一代的青睐。

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也需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警惕对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倾向,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也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割裂历史,数典忘祖,正确的态度是,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科学的扬弃,让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发展、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得以传承,而那些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陈规陋习则应被摒弃。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化,这条承载着五千年文明智慧的长河,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它既是我们的“根”与“魂”,赋予我们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力”与“智”,为我们解决时代难题、开创美好未来提供不竭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更应是它的传播者、创新者,让我们以敬畏之心承继千年文脉,以开拓之志铸就时代华章,让中华文化在与世界文明的交响中,奏响更加恢弘壮丽的乐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