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勤”:通往卓越的必经之路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不仅道出了求学的艰辛,更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勤,是通往一切卓越与成功的必经之路。 勤,是汗水,是坚持,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它如同涓涓细流,终能汇成江海;它又如一把刻刀,能将璞玉雕琢成无价之宝。

勤,是弥补天资不足的最佳良方。 人非生而知之者,智力与天赋的差异固然存在,但这绝非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的最终标尺,历史上,许多成就斐然者并非天资卓绝的“神童”,而是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勤奋,才最终登上了事业的巅峰,北宋名臣范仲淹,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为了能专心向学,他只煮一锅粥,待冷却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配上几根咸菜度日,这就是著名的“划粥断齑”的故事,正是这份对知识的渴望与不懈的努力,才让他最终成为一代名相,反之,纵有神童之资,若无勤奋加持,也只会沦为“伤仲永”式的悲剧,与其哀叹天赋不够,不如以勤为帆,扬帆远航,用后天的努力去弥补先天的差距。
勤,是孕育伟大创新的土壤。 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与创造,都不是凭空产生的灵光一闪,而是建立在无数次实验、探索与失败的基础之上,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试验了上千种物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当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时,他却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千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正是这种“千淘万漉虽辛苦”的勤奋精神,最终让他点亮了整个世界,同样,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经历了191次实验的失败,正是这一次次枯燥、重复的勤奋工作,才最终叩开了抗疟疾治疗的大门,可见,创新并非空中楼阁,它深深植根于勤奋实践的沃土之中,唯有勤于思考、勤于动手,才能让智慧的火花迸发出燎原之势。
勤,更是磨砺心性、塑造品格的熔炉。 一个人面对困难的态度,最能体现其精神境界,勤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与惰性、疲惫和诱惑的持久战,它要求我们具备高度的自律、坚韧的意志和专注的精神,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历过“十年寒窗”的寂寞与“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书法大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其笔下的《兰亭序》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背后是何等枯燥而漫长的勤学苦练,这份坚持,不仅锤炼了他的技艺,更磨砺了他沉稳坚毅的品格,勤奋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修行,它能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摒弃浮躁,沉淀内心,最终实现人格的升华。
诚然,我们提倡勤奋,并非倡导“死读书”的蛮干,而是强调在正确方向上的持续投入,勤奋需要智慧去指引方向,需要方法去提高效率,但勤奋本身,永远是这一切的基石,正如一颗种子,无论多么优良,若不经历风雨的洗礼和日光的照耀,也终将无法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勤是舟,能渡我们横渡学海;勤是梯,能助我们攀登高峰;勤是火,能燃我们照亮前路,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或许有捷径,但没有比勤奋更平坦、更可靠的道路,让我们以勤为伴,以苦为乐,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坚持铸就辉煌,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无悔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