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减负”,更要为成长“赋能”
“减负”二字,在中国教育领域已不是一个新鲜词,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家庭与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焦虑与挣扎,从“题海战术”到“内卷竞争”,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焦虑,到“双减”政策的雷霆落地,教育减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减负绝非简单的“做减法”,其背后牵动着教育理念、社会评价与人才选拔的深层变革,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为学生书包里的“重负”减量,更要为他们的成长之路“赋能”,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获得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减负之难,难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 当前教育负担沉重的根源,在于单一、功利化的评价体系,当升学率、名校录取率成为衡量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尺,当分数成为划分学生优劣的“硬通货”,教育便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应试的轨道,学校为了声誉,教师为了绩效,家长为了“前途”,三方合力,将知识的传授异化为分数的追逐,作业如山,补习成风,学生的童年被无限压缩,宝贵的创造力与好奇心在标准答案的磨盘下被碾碎,这种“剧场效应”下,没有人敢率先“放下试卷”,因为个体的“减负”可能意味着在未来的竞争中“掉队”,减负若不从改革评价体系这一“牛鼻子”入手,便只能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
减负之困,困在“教育内卷”的恐慌中。 “内卷”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与阶层流动焦虑在教育领域的投射,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使得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场面愈发惨烈,家长们深陷“不补就落后”的恐慌,将教育视为阶层跃升的唯一通道,于是不惜一切代价为子女“加码”,这种非理性的“军备竞赛”,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更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将其变成了家庭之间经济、社会资本的比拼,在这种氛围下,减负的善意政策有时甚至会引发新的焦虑——学校作业少了,校外培训却转入地下,变得更加隐蔽和昂贵,反而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减负之核心,在于回归“育人”的本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一台高效的“考试机器”,减负,减去的是重复、低效的机械训练,是扼杀兴趣的功利主义;不减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面对未来的勇气与智慧,我们需要的减负,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虚度光阴,而是将时间与空间还给他们,去阅读一本“无用”却有趣的闲书,去参与一次体育挥洒汗水的奔跑,去发展一项能点亮生活的艺术爱好,去体验一次走向社会的志愿服务,这些看似与分数无关的“无用之事”,恰恰是构建健全人格、培养核心素养的“有用之功”。
为成长“赋能”,需要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 真正的教育减负与赋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其一,政府需顶层设计,打破“唯分数”的魔咒。 要加快推进中考、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体系,将学生的品德、体育、美育、劳动素养等纳入评价范畴,让不同特质的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从源头上缓解升学焦虑。
其二,学校需守正创新,回归教育主阵地。 学校应成为减负的主战场,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教师应从“教书匠”转变为“引路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丰富的课后服务,也应成为学生发展兴趣、拓展视野的乐园,而非变相的课堂延伸。
其三,家庭需更新观念,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减负能否成功的关键,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认识到孩子的成功并非只有“名校”一条路,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和幸福的能力,才是更重要的财富,给予孩子更多理解与信任,陪伴他们成长,而非将自身的焦虑转嫁于孩子。
教育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决心,我们不能满足于简单地“减掉”几本练习册、几节补习课,而应着眼于“增加”学生的幸福感、创造力和生命力,唯有当教育回归其“立德树人”的初心,当社会构建起更加公平、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当家庭给予孩子更从容的爱与支持,我们才能真正为孩子的书包“减负”,为他们的成长之路“赋能”,让他们在阳光下自由奔跑,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