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于浮躁时代中的精神灯塔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机遇与挑战并存,诱惑与陷阱同在,在这个“万物皆可速成,一切皆可变现”的喧嚣世界里,“坚守”二字,显得尤为珍贵,也愈发沉重,它不是一种固执的偏执,而是一种清醒的自觉;不是对变化的抗拒,而是在变动中寻找到并锚定内心的那片“定盘星”,坚守,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文明赓续不绝的密码,更是我们于浮躁时代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灯塔。

坚守,是理想主义者对抗平庸的铠甲。 人生如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骇浪,当“内卷”与“躺平”成为社会热词,当“捷径”与“投机”大行其道,许多人选择随波逐流,将最初的理想尘封在记忆的角落,真正的价值,往往诞生于无人问津的寂寞与坚守之中,屠呦呦团队,为了提取青蒿素,历经上百次失败,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中坚守了数十年,最终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诺贝尔奖的桂冠是对这份坚守最好的礼赞,敦煌莫高窟的守护者们,一代又一代,在风沙与孤寂中,用生命守护着千年壁画,让飞天飘带的华彩穿越时空,震撼人心,他们深知,伟大的事业无法一蹴而就,唯有坚守,才能将看似不可能的“远方”变为抵达的现实,这份坚守,是抵御外界诱惑的铠甲,是穿越人生迷雾的罗盘,它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凡的业绩。
坚守,是文明传承者抵御遗忘的基石。 一个民族的记忆,根植于其文化的基因,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固步自封,而在于在坚守核心价值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坚守的,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是“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是“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这些精神内核,如同大树的根系,深植于中华大地的沃土之中,故宫博物院,在坚守其作为皇家宫殿与国家宝藏的文化本真性的同时,积极拥抱数字化、年轻化,通过“故宫文创”、“数字故宫”等创新形式,让古老的文化遗产“活”了起来,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这便是“守正创新”的典范——守住的是文化的“魂”,创新的是传播的“形”,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人在坚守,我们的文明才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冲刷殆尽,反而历久弥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坚守,更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长河中锚定自我的航标。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最易迷失方向,坚守,首先是对内心的坚守,坚守善良,即便在“精致的利己主义”大行其道时,依然选择对他人的困境报以援手;坚守诚信,即便面临巨大的利益诱惑,依然信守承诺,一诺千金;坚守热爱,即便所从事的行业不被看好,依然能从中找到乐趣与价值,为之倾注心血,这份坚守,让我们在顺境时不至于得意忘形,在逆境中不至于自暴自弃,它像一座内心的航标,无论风浪多大,都能指引我们不偏离航道,最终驶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正如一位匠人所说:“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这种对事业的专注与坚守,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浪漫与深刻。
坚守绝非意味着墨守成规、顽固不化,真正的坚守,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它坚守的是原则与方向,而非僵化的方法与形式,正如河流在奔向大海的途中,会遇到山川的阻隔,它会选择绕行,甚至会蒸发成云再落下,但其汇入大海的目标从未改变,我们坚守的,也应是那个最核心、最根本的目标,而实现目标的路径,则可以因时、因势而灵活调整。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坚守之路,道阻且长,充满了孤独、质疑与辛劳,但正是在这条路上,我们磨砺了意志,淬炼了品格,最终收获的,是内心的丰盈与灵魂的安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愿我们都能找到那份值得自己坚守的信念,无论是远大的理想,还是平凡的岗位;无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内心的准则,让我们以坚守为帆,以信念为桨,在时代的浪潮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