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当下社会,与你为邻的温情是否已被冷漠消解?

与你为邻

“邻里关系”,一个看似寻常的词汇,却承载着中国社会千百年来最朴素、也最复杂的人情世故,从“远亲不如近邻”的古训,到“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隔阂,再到今天钢筋水泥森林里“对门不相识”的常态,“邻”的形态与内涵,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被重塑,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与你为邻”这个命题,始终叩问着我们内心的温度与广度,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比邻而居,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共生共长。

当下社会,与你为邻的温情是否已被冷漠消解?-图1

与你为邻,是生命之初的依偎与扶持。 我们的第一声啼哭,是回应邻里的关切;我们的蹒跚学步,是在邻里的目光中完成,童年记忆里,最温暖的底色往往是邻里的温情,是夏夜巷口蒲扇下的故事,是邻家奶奶偷偷塞来的糖果,是小伙伴隔着院墙的呼唤,那时的“邻”,是无需言说的默契,是守望相助的港湾,它让我们懂得,生命并非孤岛,我们一出生,便被一张无形的、名为“邻里”的网温柔地托举着,感受着群体的温暖与力量,这种与生俱来的“邻”的体验,是我们学会共情、懂得分享的起点。

与你为邻,是文明进程中的对话与碰撞。 若将视野放宽,一个国家、一个文明,亦是世界的“邻”,从张骞出使西域的驼铃声,到郑和下西洋的宝船队,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与“邻”为伴、向世界学习的历史,我们曾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拥抱佛教艺术、西域风物,在交流与互鉴中,让自身的文化愈发璀璨,近代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被迫与西方的坚船利炮为邻,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德先生”、“赛先生”的思想碰撞,这段历史充满屈辱与阵痛,却也证明了:一个文明唯有正视“邻”,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在对话中取长补短,在碰撞中革故鼎新,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这种“邻”的关系,是竞争,更是竞合;是挑战,更是机遇。

与你为邻,是现代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与“邻”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地紧密与复杂,我们与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为邻,共享着同一个地球村,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经济危机、恐怖主义……任何一个“邻”家的问题,都可能迅速蔓延成全世界的共同挑战。“与你为邻”不再是一句温情脉脉的问候,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它要求我们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面对疫情,我们守望相助;面对贫困,我们携手共进;面对分歧,我们以对话代替对抗,这种“邻”的关系,是基于共同利益的理性选择,更是基于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深切关怀,它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福祉,都与“邻”的福祉紧密相连。

与你为邻,更是内心的修行与超越。 在个体层面,“邻”可以是我们的对手、我们的榜样,甚至是我们的“敌人”,一个优秀的对手,能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在竞争中看清自己的短板;一个崇高的榜样,能照亮我们的前路,让我们在仰望中找到奋斗的方向;而一个曾经让我们痛苦的“敌人”,则能磨砺我们的心性,让我们在和解中学会宽容与慈悲,真正的强大,不是孤立无援,而是在与“邻”的共处中,既能坚守自我,又能理解差异;既能追求卓越,又能心怀悲悯,与“邻”为伴,就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的不足,也映出我们成长的可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诗句早已超越了地理的界限,为我们描绘了一种理想的“邻”的关系,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邻”,无关乎空间的远近,而在于心灵的相通,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展,我们对连接、对归属、对共同体的渴望,永远不会改变。

让我们学会做一个好的“邻居”,对身边人,多一份微笑与援手;对异文化,多一份尊重与理解;对全世界,多一份责任与担当,因为,在你我成为彼此“邻居”的那一刻,一个更温暖、更包容、更美好的世界,便已在悄然孕育。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