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当下社会,宽容边界在哪?纵容红线又该划在何处?

宽容非纵容,智慧显境界

在人际交往与社会治理的广阔舞台上,“宽容”与“纵容”这两个词时常被提及,甚至被混为一谈,有人将宽容理解为无底线的退让,将纵容美化为“大度”的体现,这种认知的偏差,不仅模糊了是非的界限,更可能让善良失去锋芒,让秩序走向崩塌,真正的宽容,绝非无原则的纵容,它是一种基于理性与智慧的深刻选择,彰显的是人格的高度与文明的深度。

当下社会,宽容边界在哪?纵容红线又该划在何处?-图1

宽容是“理解”而非“无视”,它以同理心为基石,而非以糊涂为借口。 宽容的核心在于“容”,即容纳、理解,它意味着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审视其行为背后的动机与处境,从而对无心之失、可改之过抱以善意,它像一位仁厚的长者,看到孩子因好奇而打碎花瓶,不会暴怒,而是会先了解情况,再耐心教导,这份宽容,源于对人性弱点的洞察和对成长规律的尊重,纵容则是对原则与底线的“无视”,它不分青红皂白,对一切行为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美其名曰“给他一个机会”,实则是在纵容错误与恶习的滋生,当父母对子女的偷窃行为“宽容”时,他们纵容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心中即将长成的恶魔,此时的宽容,已异化为纵容,其结果不是爱,而是害。

宽容是“有限”的,而纵容是“无限”的,它以原则为边界,而非以情绪为标尺。 宽容并非无边界的海洋,它有清晰的航标与堤岸,这个边界,就是法律、道德与公序良俗,宽容,是在原则框架内的灵活与变通,在团队合作中,对于同事因一时疏忽导致的失误,我们宽容其过失,帮助其弥补,这是宽容,但如果面对其屡教不改的懈怠态度乃至损害团队利益的行为,我们依然“宽容”,这便是纵容,真正的宽容,懂得在“事”上宽,在“理”上严,它原谅的是“事”,坚守的是“理”,而纵容则无限扩大了“宽”的范围,将“理”也一并抛弃,它以个人的好恶或一时的情绪为标准,对错误行为无限度地退让,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让正直者心寒,让规则失效。

宽容是“赋能”而非“放任”,它以引导为手段,而非以妥协为目的。 宽容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关系的和谐,它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力量,当一个人犯错时,宽容的态度是给予他反思和改正的空间,用信任和鼓励去“赋能”,帮助他重新站起来,这是一种高明的教育艺术,也是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而纵容则是一种消极的、破坏性的“放任”,它放弃了引导与教育的责任,选择用妥协来换取表面的和平,它看似避免了当下的冲突,却埋下了未来更大的隐患,正如园丁不会因为怜惜杂草而放弃除草,真正的爱护,是及时地修剪与扶正,对恶行的纵容,便是对善行的残忍;对错误的纵容,便是对真理的背叛。

宽容与纵容,一字之差,境界天壤,宽容是智者胸中的丘壑,它海纳百川,却泾渭分明;它是寒冬暖阳,却从不融化原则的坚冰,而纵容则是懦者手中的遮羞布,它混淆是非,逃避责任;它是饮鸩止渴的麻醉剂,看似解了一时之困,实则侵蚀着社会的根基。

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成为一个有智慧的宽容者,在与人相处时,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苛责;在坚守原则时,多一份坚定,少一份软弱,让宽容成为照亮人性的明灯,而非纵容罪恶的温床,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复杂的世界中,既保持内心的柔软,又坚守外界的秩序,共同构建一个既有温度、又有风度的文明社会。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