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新时代家风建设如何破解传承难题?

传承优良家风,构筑时代根基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严,乡乃睦。”自古以来,家风便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家庭或家族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精神风尚和道德准则,它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品格,更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与未来,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重谈家风,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回望,更是构筑时代根基、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家风建设如何破解传承难题?-图1

家风是个人品格的“第一粒扣子”,奠定人生的底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最初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所谓“养正于蒙”,一个拥有良好家风的家庭,其成员往往耳濡目染,从小就懂得忠孝仁爱、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这些品质如同“第一粒扣子”,一旦扣好,便为人生的华美衣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之,若家风不正,父母言行失范,孩子便可能在错误的模仿中迷失方向,甚至走上歧途,北宋名臣包拯,以清廉刚正闻名于世,其家风便是一个鲜明的例证,他的家训中有“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的严苛规定,正是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家风,成就了“包青天”的千古美名,也庇佑了包氏家族长盛不衰,可见,家风是塑造个人品格的熔炉,它无声地告诉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始于家庭。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折射时代的风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则是社会风气最微观、最直接的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可以从无数个家庭的家风中窥见一斑,当“耕读传家”成为普遍追求时,社会便充满了勤奋好学的氛围;当“与人为善”成为家庭共识时,邻里之间便会多一份和睦与温情;反之,当奢靡攀比、见利忘义之风盛行于家庭,社会便容易滋生浮躁与冷漠,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家风建设,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这种由内而外的道德自觉,正在汇聚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暖流,每一个家庭的家风,都是构成社会风气的一块基石,千千万万块基石的稳固,方能构筑起整个社会的道德大厦。

家风是民族精神的“传家宝”,延续文化的血脉。

家风并非一成不变的陈规陋习,而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从《颜氏家训》的谆谆教诲,到《朱子家训》的修身箴言,再到近代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中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优良家风始终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纽带,它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转化为具体的家庭行为准则,让抽象的道德哲学变得可感、可知、可行,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各种文化思潮交融激荡,坚守和传承优良家风,正是我们保持文化自信、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有效途径,它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始终记得“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在今天,我们应如何建设优良家风?答案并非遥不可及,它不在于制定多么繁复的族规家训,而在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在于将美好的品德融入日常的一言一行,餐桌上的感恩,是对长辈的孝敬;与邻里间的微笑,是“与人为善”的践行;面对困难的坚韧,是“自强不息”的体现;对知识的渴求,是“耕读传家”的延续。

家风如水,润物无声;家风如镜,映照古今,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优良家风的传承者、建设者和守护者,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无数个家庭都沐浴在文明和谐的春风里,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美好,我们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梦,也必将拥有更加坚实深厚的根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