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有色眼镜,看见真实的世界
自古以来,人类便习惯于透过某种“镜片”去审视世界,这镜片,有时是知识的结晶,帮助我们洞察真理;有时,却是偏见的产物,我们称之为“有色眼镜”,所谓“有色眼镜”,并非指物理上带有颜色的镜片,而是一种比喻,它指的是人们基于固有的成见、刻板印象或个人好恶,对事物、他人或现象进行带有主观色彩的、失真的判断和评价,戴上这副眼镜,世界便不再是其本来的面貌,而是一幅被扭曲、被涂抹的画卷。

有色眼镜的成因,根植于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环境的复杂交织。
认知捷径与惰性思维是其形成的温床。 人类大脑为了节省能量,倾向于走“认知捷径”,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不愿花费时间去深入了解每一个个体或事件,而是乐于套用已有的“标签”和“框架”进行快速归类,这种思维惰性,使得“地域黑”、“职业歧视”、“外貌协会”等现象屡见不鲜,当我们给某个地区的人贴上“小气”的标签,给某个职业的人贴上“唯利是图”的标签时,我们便省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麻烦,却也关闭了通往真实与公正的大门。
个人经验与情感烙印是其着色的染料。 个体过往的经历,尤其是那些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创伤或美好回忆,会深刻地影响我们的认知,一次被某个群体成员欺骗的经历,可能会让我们对整个群体产生不信任感;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可能会让我们对某种类型的人产生过度的偏爱,这些源于个人经验的情感,如同颜料一样,将我们的“眼镜”染上了浓重的色彩,使其在看待同类事物时,无法保持客观中立。
社会环境与文化传承是其铸造的模具。 我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文化传统,都在潜移默化地向我们灌输着各种观念,一些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如性别歧视、种族优越论等,通过历史、文学、媒体等多种渠道代代相传,成为许多人认知世界时难以摆脱的“出厂设置”,这些社会性的“有色眼镜”更具普遍性和隐蔽性,其危害也更为深远。
戴上“有色眼镜”的危害,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公,更是对自我认知的禁锢。
对他人而言,有色眼镜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与不公,它将鲜活的个体简化为冰冷的符号,剥夺了其独特性与复杂性,一个勤奋努力的“外卖小哥”,可能被贴上“没文化”的标签;一个内向寡言的程序员,可能被误认为“情商低”;一个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可能被预设为“没有天赋”,这种标签化的思维,不仅会导致误解、偏见和歧视,更会在无形中筑起一道道隔阂与壁垒,阻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沟通与和谐共处。
对自我而言,有色眼镜则是一副自缚的枷锁,它限制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愿意看到或预设看到的东西,从而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我们听不进不同的声音,理解不了多元的观点,最终导致思想的僵化与认知的偏差,一个被成功学“有色眼镜”束缚的人,可能会忽视过程中的努力与成长,只以结果论英雄;一个被“阴谋论”有色眼镜笼罩的人,可能会将所有善意都解读为虚伪,将所有巧合都视为必然,这种狭隘的认知,会让我们错失世界的精彩,也让我们失去自我成长的可能。
我们应如何努力,摘下这副沉重而有害的“有色眼镜”呢?
要培养“空杯心态”,保持谦逊与好奇。 我们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与局限,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新事物、新观点,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对世界保持一份纯粹的好奇,不急于下判断,不轻易贴标签,遇到不熟悉的人或事时,多问一句“为什么”,少下一句“原来是这样”。
要践行“换位思考”,尝试理解他人的处境。 在评价他人之前,不妨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是他,在同样的环境下,我会怎么做?这种共情能力,是打破偏见壁垒最有效的工具,它能让我们看到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无奈,从而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与宽容。
要拥抱“多元视角”,主动接触不同的信息与人群。 刻意去阅读与自己观点相悖的文章,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去与各行各业、不同地域的人交流,当我们见识了世界的广阔与多元,就会发现,单一的标签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世界的真相,远比任何标签都更加丰富多彩。
要勇于“自我反思”,定期审视自己的认知。 我们要时常自省:我的这个看法,是基于事实,还是源于偏见?我对他人的评价,是客观公正,还是受到了情绪或刻板印象的影响?这种反思,是擦亮心灵窗户、保持认知清醒的关键一步。
“有色眼镜”是人类认知道路上的一块巨大绊脚石,它扭曲了真相,制造了隔阂,禁锢了思想,摘下它,需要我们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愿我们都能努力擦亮双眼,以一颗公正、开放、包容的心,去直面这个真实、复杂而又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因为,唯有摘下有色眼镜,我们才能真正看见他人,也真正看见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