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多余的东西为何会成为负担?

论“多余”的价值

在当今这个追求极致效率与简约的时代,“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几乎成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被教导要断舍离,要摆脱物质的束缚,要精简人生的行囊,当我们沉浸在“减法”的智慧中时,是否也应该停下来思考:那些被我们定义为“多余”的东西,是否真的毫无价值?在我看来,“多余”并非简单的累赘与负担,它往往承载着深刻的人文关怀、情感的慰藉与思想的深度,是构成丰满人生不可或缺的底色。

多余的东西为何会成为负担?-图1

从情感层面看,“多余”的东西是记忆的载体,是人与人之间温情的见证。

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一件不合身的旧衣,一个早已停产的玩具,在功利主义者眼中,无疑是占空间的“垃圾”,它们不具备实用价值,也不能转化为任何经济效益,对于拥有它们的人来说,这些“多余”之物却是无价之宝,照片定格了某个瞬间的欢笑与泪水,旧衣承载着母亲的叮咛与爱意,玩具则记录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这些“多余”的物品,如同时间的琥珀,将那些易逝的情感与珍贵的记忆封存起来,当我们触摸它们时,仿佛能瞬间穿越时空,与过去的自己重逢,感受到被爱与温暖包围的力量,这种精神上的富足与慰藉,是任何“实用”之物都无法替代的,在冰冷的理性计算之外,我们应当为这些“多余”的情感留一席之地。

从精神层面看,“多余”的爱好与追求,是灵魂的栖息地,是抵御生活平庸的堡垒。

在高度社会化的分工体系下,人的价值往往被简化为一种功能性标签:你是工程师、是销售、是管理者,为了在竞争中胜出,我们被鼓励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有用”的技能与事业中,那些不能直接产生效益的“多余”爱好——如读闲书、赏落日、发呆、仰望星空——则被视为不务正业,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多余”之事,滋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一本与专业无关的闲书,可能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片刻的放空与发呆,或许能激发最奇妙的灵感;而静静地欣赏自然之美,则能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内心的宁静,这些“多余”的追求,如同灵魂的“无用之用”,它们不追求直接的回报,却赋予我们超越日常琐碎的视角、丰盈的内心和抵御生活磨损的韧性,一个只会“有用”的人,或许能成为一台高效的机器,但一个懂得拥抱“多余”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而有趣的人。

从社会与文明层面看,“多余”的探索与创造,是进步的催化剂,是文明高度的标尺。

回望人类文明的历程,许多划时代的进步,都源于对“多余”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在当时看来是多么“多余”而离经叛道的理论,因为它挑战了根深蒂固的地心说,却为现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石,艺术家梵高的画作,在他生前无人问津,那些扭曲的笔触和浓烈的色彩,在世人眼中是“多余”的怪诞,如今却成了无价的人类瑰宝,科学家们研究那些看似“无用”的粒子、探索遥远的宇宙,这些“多余”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正是推动科学边界不断拓展的动力,一个社会如果只崇尚“有用”,只关注眼前的利益,那么它就会失去想象力与创造力,最终陷入停滞,对“多余”的宽容与鼓励,衡量着一个社会文明的高度与未来的潜力。

我们并非要全盘肯定所有“多余”,物质的过度泛滥,确实会带来负担;精神的过度内耗,也可能让人迷失,我们所要倡导的,是一种智慧的“多余”——一种懂得区分“无用之用”与“纯粹负担”的能力,它要求我们既能摆脱物质的奴役,拥抱简约的生活;又能珍视情感的寄托,保留精神的“冗余”;更能鼓励那些超越功利的探索与创造。

“多余”并非洪水猛兽,它可以是温暖的记忆、丰盈的灵魂和文明的阶梯,在这个追求“少”的时代,让我们学会欣赏“多余”的价值,为那些看似无用却能滋养生命的东西留出空间,因为,真正丰满的人生,不仅在于拥有多少“必需品”,更在于懂得欣赏和珍藏那些“多余”的美好。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