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乡音是根还是隔阂?

乡音:烙在灵魂深处的文化印记

“乡音无改鬓毛衰”,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句千古名句,道尽了无数游子心中最深沉的羁绊,乡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它是故土的呼唤,是亲情的密码,是镌刻在灵魂深处的文化印记,在全球化浪潮席卷、普通话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更应珍视并思考乡音所承载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

乡音是根还是隔阂?-图1

乡音是情感的纽带,是身份的认同。 从牙牙学语开始,乡音便如母亲的乳汁一般,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种声音,是融入血脉的第一份文化基因,无论我们走多远,飞多高,一旦听到那熟悉的声调、独特的词汇,心中便会瞬间涌起一股暖流,仿佛瞬间被拉回了那个炊烟袅袅的故乡,乡音是“自己人”的通行证,是打破陌生隔阂的钥匙,当异乡的街头,一句带着浓重口音的家乡话响起,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也能立刻会心一笑,找到归属感,这份亲切感,源于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是任何通用语言都无法替代的精神慰藉。

乡音是文化的活化石,是历史的传承。 每一种方言,都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史书,它承载着一个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历史沿革、民俗风情和价值观念,从吴侬软语的温婉,到东北话的豪爽;从川渝方言的麻辣,到闽南话的古韵,乡音以其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中华文化的百花园增添了无限色彩,许多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的古语、古音,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各地的方言里,一些方言中保留着中古汉语的入声发音,这正是历史在声音中的回响,保护乡音,就是保护我们文化多样性的根基,就是守护那段正在远去的历史记忆,一旦乡音消亡,与之相关的民间故事、谚语俚语、地方戏曲都将失去其最生动的载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必须正视乡音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教育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强势影响,普通话作为官方通用语言的地位日益巩固,这在促进了沟通、消除了隔阂的同时,也给方言的生存空间带来了巨大挤压,许多年轻一代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追求“标准”,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乡音,导致方言传承出现断层。“乡音无改”的感叹,在今天更多地变成了一种“乡音难觅”的忧虑,当一种语言失去了使用者,它所承载的文化也随之走向消亡,这无疑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巨大损失。

守护乡音,并非要固步自封、排斥普通话,而是要寻求一种和谐共生的智慧。 我们应在教育中树立正确的语言观,让孩子明白,会说普通话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会说方言则是根植于家乡的骄傲,二者并不矛盾,家庭是传承乡音的第一课堂,父母应鼓励孩子多使用方言交流,让乡音在亲情互动中自然流淌,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应加强对方言的保护和研究,通过建立方言数据库、扶持地方戏曲、举办方言文化活动等方式,为乡音的存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众媒体也应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在节目中适当融入方言元素,让乡音在公共视野中焕发新的生机。

乡音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灯塔,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承载着我们的来路,也定义着我们的身份,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让我们以一颗敬畏之心,去聆听、去学习、去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乡音不再仅仅是记忆中的回响,而是能继续在新时代的舞台上,讲述着属于每一片土地、每一个人的生动故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