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数学自学辅导式教学如何提升学习效果?

什么是数学自学辅导式教学?

核心定义: 数学自学辅导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媒介,以教师为引导和辅导者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通过阅读专门编写的、具有启发性的教材,独立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探索、练习和总结,教师则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启发、答疑、纠错和评价的角色。

数学自学辅导式教学如何提升学习效果?-图1

核心理念: 它旨在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的是“学会如何学习”,而不仅仅是“学会知识”。


理论基础

这种教学模式并非凭空产生,它主要建立在以下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之上:

  1.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 核心思想: 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 应用: 教师的作用不是拉着学生走,也不是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走,而是要精准地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架”(即辅导),帮助学生跨越这个区,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自学辅导中的“教师指导”正是这种“支架”的体现。
  2.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 核心思想: 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学生应该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来掌握知识的结构和规律。
    • 应用: 自学辅导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尝试和发现,而不是直接被告知结论,教材的编写也遵循“螺旋式上升”和“小步子”原则,引导学生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 程序教学理论:

    • 核心思想: 由斯金纳提出,强调将学习内容分解成一系列小的、有逻辑联系的“步子”,学生对每一步做出反应后能立即得到反馈。
    • 应用: 自学辅导教材通常会将复杂的数学概念和问题分解成循序渐进的“小步子”,每个知识点后配有练习题,学生可以边学边练,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获得即时反馈。

主要特点与构成要素

一个完整的数学自学辅导式教学课堂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 专门的教材:

    • “三本”合一: 通常包括课本、练习册和答案本。
    • 启发性与可读性: 教材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像一位“无声的老师”,用提问、引导、例题分析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
    • “小步子”原则: 知识点划分细致,坡度平缓,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跟上。
    • 及时反馈: 练习题与知识点紧密结合,答案本提供即时反馈,让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
  2. 教师的角色转变:

    • 从“讲授者”到“引导者”和“辅导者”: 教师不再占用大量时间进行系统讲授,而是将时间更多地用于巡视、观察、个别辅导和答疑。
    • 精讲多练: 教师的讲解是“画龙点睛”式的,只针对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点拨。
    • 关注个体差异: 在巡视过程中,教师能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困难,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
  3. 学生的主体地位:

    • 主动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中心,需要自己阅读、思考、提问、练习和总结。
    • 培养元认知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监控自己的理解程度、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
  4. 课堂的基本环节:

    • 启 (启发导入): 教师用几分钟时间,通过提问或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 读 (阅读自学):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尝试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这是核心环节。
    • 练 (练习自检): 学生完成教材或练习册中相应的练习题,对照答案进行自检,发现问题。
    • 知 (知晓结果): 学生通过自检,了解自己哪些题目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并尝试分析错误原因。
    • 结 (小结讲解):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形成系统认知。

实施流程(一个简化的课堂模型)

  1. 课前准备:

    • 教师: 精心备课,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好启发性的问题,并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 学生: 预习新课内容,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了解。
  2. 课堂实施:

    • 第一步:导入与明确目标 (约5分钟)
      • 教师通过简短的提问或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 第二步:学生自学与练习 (约20-25分钟)
      • 学生安静地阅读教材,独立思考。
      • 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和练习册中的基础题。
      • 教师在教室中巡视,不轻易打扰学生,但要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脚手架”式帮助)。
    • 第三步:讨论与教师点拨 (约10分钟)
      • 学生可以小组内讨论遇到的难题。
      • 教师收集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点拨,讲解时注重思路分析,而非仅仅给出答案。
    • 第四步:总结与提升 (约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数学思想和方法。
      • 布置少量有挑战性的拓展作业,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3. 课后巩固:

    • 学生完成剩余的练习题,并进行错题整理。
    •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优点与挑战

优点:

  1. 提升自学能力: 这是最核心的优势,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受益终身。
  2. 培养独立思考习惯: 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学生必须主动思考问题。
  3. 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学习,优等生可以“吃得饱”,后进生可以得到“兜底”式的辅导。
  4. 减轻教师负担: 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的讲授中解放出来,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个别辅导和班级管理上。
  5. 增强学习自信心: 通过独立解决问题,学生能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挑战与困难:

  1. 对教师要求高: 教师需要具备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问题诊断能力和辅导技巧,不能“放羊”。
  2. 对学生基础要求高: 如果学生缺乏基本的自律性和阅读理解能力,容易在自学环节“卡壳”,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 教材开发难度大: 编写一套高质量的、符合“自学辅导”理念的教材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成本很高。
  4. 耗时较长: 相对于满堂灌,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的时间更长,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可能难以完成教学进度。
  5. 评价体系不匹配: 如果最终的考试评价仍然侧重于知识记忆和解题速度,可能会削弱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效果。

数学自学辅导式教学是一种先进且有效的教学模式,它顺应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潮流,它不是一种简单的“让学生自己看书”的方法,而是一套包含理念、教材、教法、评价在内的完整体系。

在实践中,它需要教师、学生、教材编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磨合,对于数学这门逻辑性强、体系严谨的学科来说,这种模式尤其能够体现出其优势,因为它能够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探索和建构知识,真正地理解数学的本质,虽然实施起来存在挑战,但其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深远价值,使其成为数学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