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与得:人生智慧的辩证法
人生如一叶扁舟,航行于广阔无垠的海洋,在这趟旅程中,我们既是舵手,也是乘客,时常面临着“舍”与“得”的抉择,有人视“舍”为失去,是痛苦的割舍;有人视“得”为占有,是终极的目标,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舍”与“得”并非孤立对立的两极,而是一对相生相伴、互为因果的辩证体,懂得何为舍,方能明白何为得;唯有舍去浮华,才能得到真谛。

舍,是破茧成蝶的勇气,是化繁为简的智慧。
生命中的承载是有限的,若一味贪多求全,便会如那背负沉重行囊的旅人,步履蹒跚,错失沿途的风景。“舍”是一种主动的、清醒的放弃,是剔除芜杂,聚焦核心的必要过程,春秋时期的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兴国灭吴,成就霸业,在功成名就之后,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毅然决然地舍弃了相位与荣华,泛舟五湖,成为一名富甲一商,他舍去了权力的桎梏,却得到了内心的自由与精神的富足,他的“舍”,不是懦弱的逃避,而是洞悉世事后的超然与智慧,反观当下,许多人沉迷于物质的堆砌与名利的追逐,不舍得放下手机里的虚拟世界,不舍得放弃无效的社交,不舍得花时间陪伴家人,他们看似“得到”了很多,实则“失去”了最宝贵的健康、宁静与真情,可见,不懂得“舍”,看似拥有一切,实则一无所有。
得,是厚积薄发的沉淀,是水到渠成的馈赠。
“舍”与“得”的辩证关系,更体现在“舍”是“得”的前提,正如播种与收获,农民必须先舍去优良的种子,埋入土地,耐心等待,才能在秋天得到丰硕的果实,没有耕耘的“舍”,何来收获的“得”?同样,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必须舍去闲暇的娱乐,舍去浮躁的心态,才能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得到思想的启迪与智慧的升华,屠呦呦团队为了研制出抗疟药物,历经上百次失败,舍弃了无数个日夜的休息,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苦苦寻觅,最终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她们舍去了安逸,舍掉了捷径,却得到了全人类的赞誉与科学的桂冠,这便是“舍”与“得”最生动的写照:每一次“舍”,都是在为“得”积蓄力量;每一次“得”,都是对过往“舍”最好的回报。
真正的得,在于精神的丰盈与境界的提升。
更高层次的“舍”与“得”,早已超越了物质层面,指向了精神世界的无限疆域,佛家讲“舍得”,并非让我们消极避世,而是倡导一种“布施”的精神——舍去我执,方能普度众生;舍去贪念,方能获得清净,道家讲“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舍弃违背自然规律的强求,方能“无为而无不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舍去了官场的污浊,却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之乐与人格的独立,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但他舍去了个人的荣辱得失,却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土地上,收获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与“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豁达,他们的“得”,不再是金银财宝,而是内心的安宁、人格的完善与境界的升华。
人生这盘棋,落子无悔,我们无法同时拥有所有,但我们可以通过智慧的“舍”,去换取最想要的“得”,学会舍弃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消耗自己的、阻碍自己前行的东西,无论是物质的累赘,还是精神的枷锁,当我们勇敢地挥动“舍”的利剑,斩断纷乱的羁绊时,我们才能轻装上阵,去拥抱那个更广阔、更真实、更丰盈的自己。
让我们以“舍”为舟,以“得”为岸,在人生的航程中,懂得取舍,明白进退,方能行稳致远,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