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将从核心特点、高分要素、经典结构、审立意技巧、素材积累和实战范文六个方面,为你提供一份全方位的攻略。

全国卷议论文的核心特点
要写好全国卷议论文,首先要明白它“考什么”、“喜欢什么”。
-
紧扣时代脉搏,宏大叙事背景:
- 全国卷作文题往往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科技进步、文化传承等宏大主题紧密相关。“讲好中国故事”、“科技自立自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 写作启示:不能只谈个人小情小爱,要具备“家国情怀”,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展现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
注重思辨性,避免非黑即白:
- 题目常常包含矛盾、关系或选择,要求学生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快与慢”、“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
- 写作启示:要展现辩证思维,能够看到问题的复杂性,既肯定一方,也看到另一方,最终提出一个更具包容性或更具建设性的观点。
-
提供明确情境,任务驱动写作:
- 近年来,“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为主流,题目会设置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生活场景或两难选择,要求你“作为……,给……写一封信”、“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 写作启示:写作要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和“目的意识”,不能天马行空,必须紧扣任务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
强调文化自信,彰显人文底蕴:
- 题目常常会引用经典名言、历史典故或文化现象,考察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转化能力。
- 写作启示:平时要多读经典,积累文化素材,并能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做到“古为今用”。
高分议论文的四大要素
一篇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议论文,通常具备以下四个特质:
-
一个响亮的标题:
-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要鲜明、有力、有文采。
- 技巧:
- 对仗式:如《执奋斗之笔,绘时代画卷》
- 比喻式:如《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 引言式:如《“强国有我”,不负韶华》
- 设问式:如《新时代,我们当何为?》
-
一个清晰的中心论点:
- 论点是文章的灵魂,必须明确、集中、深刻。
- 技巧:通常在开篇第一段就亮明观点,开门见山,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观点句最好是一个判断句,如“唯有创新,方能引领未来”。
-
几个有力的分论点:
- 分论点是支撑中心论点的骨架,它们之间应该是并列、递进或对照的关系,共同服务于中心论点。
- 技巧:分论点要从不同层面(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不同角度(个人、社会、国家)展开,使论证更全面、更有层次感。
-
丰富的论据和严谨的论证:
- 论据:事实论据(历史事件、现实案例、个人经历)和道理论据(名人名言、科学原理、公理常识)要有机结合,古今中外,信手拈来。
- 论证:要学会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方法,将论据与论点紧密联系起来,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经典议论文结构(“凤头、猪肚、豹尾”法)
这是最稳妥、最易掌握的高分结构,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凤头——精彩开篇(引论)
- 目标:引出话题,亮明观点,吸引阅卷老师。
- 方法:
- 名言警句开头:引用与主题相关的名言,增加文采和厚重感。
- 排比比喻开头:用一组排比句或生动的比喻,营造气势,渲染气氛。
- 故事现象开头:从一个具体的历史故事或社会热点现象切入,自然过渡到论点。
- 直接点题开头:开门见山,直接抛出中心论点,干脆利落。
猪肚——充实主体(本论)
- 目标:分点论述,层层深入,充分论证中心论点。
- 结构:采用“总-分-总”或“引-议-联-结”的模式。
- 分论点一(是什么/为什么):从理论或历史层面阐释。
- 论点“奋斗成就梦想”:分论点一可以写“奋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引用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典故。
- 分论点二(是什么/为什么):从现实或个人层面阐释。
- 论点“奋斗成就梦想”:分论点二可以写“奋斗是当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列举黄文秀、苏炳添等当代楷模的事迹。
- 分论点三(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行动方向。
- 论点“奋斗成就梦想”:分论点三可以写“新时代的奋斗,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联系青年学生的实际,谈如何学习和奋斗。
- 分论点一(是什么/为什么):从理论或历史层面阐释。
每个分论点段落内部结构:观点句 + 阐释句 + 论据(事实/道理)+ 分析句 + 小结句。
- 分析句是关键:不能只堆砌材料,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揭示材料与论点之间的联系,这是展现思辨能力的地方。
豹尾——有力结尾(
- 目标:总结全文,升华主旨,余音绕梁。
- 方法:
- 总结归纳式:简要回顾分论点,重申中心论点。
- 号召展望式:发出号召,展望未来,鼓舞人心。
- 引用升华式:再次引用名言,将文章主旨提升到新的高度。
- 比喻象征式:用一个有力的比喻或象征作结,留下想象空间。
审题立意三步法
后,不要急于动笔,遵循以下三步:
-
审材料,抓核心:
- 仔细阅读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漫画、图表等),找出关键词、关键句和核心事件。
- 思考:材料在说什么?它揭示了什么现象或道理?
-
明任务,定方向:
- 看清题目要求,是“请选择一个角度”、“请阐述你的观点”还是“请写一封信”。
- 思考:我需要写什么文体?写给谁?达到什么目的?
-
联现实,深立意:
- 将材料的核心与现实生活、社会热点、国家发展、个人成长联系起来。
- 立意要“准、深、新”:
- 准:不偏离材料中心。
- 深: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有思想深度。
- 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避免陈词滥调。
素材积累与运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议论文的血肉。
-
积累方向:
- 个人成长类:奋斗、坚持、梦想、选择、挫折。
- 社会热点类:科技创新(如5G、人工智能)、生态文明(如碳中和)、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如国潮、故宫)。
- 家国情怀类:爱国奉献、英雄精神、民族自信、大国担当。
- 哲理思辨类:继承与发展、偶然与必然、平凡与伟大。
-
积累方法:
- 分类整理:准备素材本或电子文档,按主题分类。
- 关注时评:多读《人民日报评论》、《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的评论文章,学习其观点和论证方式。
- 课本挖潜: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和人物都是绝佳素材。
-
运用技巧:
- 一材多用:同一个素材(如苏轼)可以从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