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论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流传千年的箴言,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群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听取他人的意见,不仅是一种谦逊的态度,更是一种走向成熟与成功的必备智慧,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今天,我们更应学会在众说纷纭中保持清醒,善纳良言,从而照亮前行的道路。

听取他人意见,是规避个人认知局限的必要途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每个人都会因为自身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和情感偏好而形成认知的“盲区”,正如一个雕刻家,日复一日地盯着自己的作品,往往会对那些细微的瑕疵视而不见,而一个初来乍到的旁观者却能一眼指出问题,在人生的决策中,无论是学业规划、职业选择还是人际交往,我们都可能陷入这种“当局者”的困境,来自家人、朋友、师长的不同意见,就如同多面棱镜,能折射出我们未曾看见的景象,他们或许能提醒我们潜在的风险,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从而做出更周全、更理性的判断,固步自封,唯我独尊,只会让我们在自我构建的“信息茧房”中迷失方向。
听取他人意见,是汇聚集体智慧、实现自我超越的催化剂。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而一个团队、一个群体的智慧是巨大的,纵观历史长河,凡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善于纳谏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离不开他虚心接受魏征等人的直言进谏,他将魏征比作可以“知得失”的镜子,正是因为有这些“镜子”的存在,他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施政方针,避免重大失误,反观项羽,这位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虽有“鸿鹄之志”,却刚愎自用,不听范增的良言,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剧,可见,能否听取并采纳有益的意见,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对于个人而言,在工作中积极听取同事的建议,可以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团队效率;在学习中认真听取老师的点拨,可以攻克知识难点,实现学业上的飞跃,善听者,能将他人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超越。
听取意见不等于盲从,我们更需具备辨别与筛选的能力。
“兼听”的前提是“明辨”,否则便会陷入“偏听则乱”的另一个极端,世界上的声音是复杂的,有真诚的劝告,也有别有用心的谗言;有宝贵的经验,也有不合时宜的偏见,我们在听取他人意见时,必须保持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的精神,首先要学会“筛选”,分清哪些是建设性的意见,哪些是情绪化的宣泄;哪些是基于事实的判断,哪些是主观臆断,其次要懂得“消化”,对于有价值的意见,不能全盘照收,而应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反思、整合与吸收,将其转化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正如大海不拒百川,但只取其精华,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既能敞开胸怀接纳不同的声音,又能坚守内心的主见与原则,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听取他人的意见,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成长的艺术,它让我们在认知上更清醒,在决策上更稳健,在事业上更卓越,让我们都学会做一面“明镜”,既能映照自己,也能反射他人;既能虚心纳言,也能坚守本心,在人生的航程中,唯有借助众人的智慧之光,我们才能拨开迷雾,行稳致远,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