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什么是幸福?议论文揭示幸福真谛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幸福,一场向内的旅行

自古以来,人类便在追寻一个终极的答案——“什么是幸福?”从古希腊哲人的沉思,到现代人对“小确幸”的追捧,幸福如同夜空中的星辰,看似触手可及,却又总在追逐中变换位置,我们常常将幸福与外在事物捆绑:财富的积累、声名鹊起、家庭的圆满,当物质的盛宴褪去,当繁华落尽,我们是否真正触及了幸福的内核?在我看来,幸福并非一种外在的拥有,而是一场深刻的向内旅行,它源于内心的丰盈、精神的自由和对生活的热爱。

什么是幸福?议论文揭示幸福真谛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图1

幸福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富足。 现代社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诱人的物质蓝图:豪车、豪宅、奢侈品,仿佛拥有了这些,幸福便会自动降临,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物质带来的满足感往往是短暂且递减的,心理学上的“享乐适应”理论指出,人们会很快适应新的物质条件,并渴望更多,正如苏轼所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他能从清风明月中获得无穷的快乐,这并非说物质不重要,而是说,物质是幸福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真正的幸福,是当一个人拥有基本生活保障后,不再被物欲所奴役,而是能从内心世界汲取力量,一个懂得欣赏一朵花开、一本好书、一段音乐的人,其内心世界必然比一个坐拥金山银山却精神空虚的人更加富足和幸福。

幸福不是目标的终点,而是旅途中的体验。 我们习惯于将幸福设定为一个个需要攻克的堡垒: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买下心仪的房子……我们以为,只要抵达了下一个目标,幸福就会在那里等着我们,生活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如果我们只盯着终点线,便会错过沿途的风景,也感受不到奔跑本身带来的力量,幸福恰恰蕴藏在这日复一日的努力、坚持与成长之中,它是攻克难题后豁然开朗的喜悦,是帮助他人后发自内心的温暖,是学习新技能时自我突破的成就感,正如登山,山顶的风景固然壮丽,但攀登过程中每一次呼吸的调整、每一次肌肉的酸痛、与同伴相互扶持的鼓励,共同构成了登山者最宝贵的记忆,幸福,是享受过程本身,而非仅仅为了结果。

幸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创造。 很多人将幸福寄托于他人的认可、环境的顺遂或是命运的垂青,这种被动的等待,只会让我们成为情绪的奴隶,幸福与否完全由外界掌控,真正的幸福,是一种主动选择和创造的能力,它体现在我们如何面对困境:是怨天尤人,还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它体现在我们如何经营关系:是索取和抱怨,还是付出与感恩?它更体现在我们如何定义自己的生活:是随波逐流,还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活?维克多·弗兰克在纳粹集中营的极端环境中,发现了“人类最后的自由”——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这种选择积极态度、赋予生活以意义的能力,正是创造幸福的核心,幸福不是等来的,而是我们用行动、用爱、用智慧一点一滴“活”出来的。

幸福并非一个遥远而抽象的概念,它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它不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而是清晨醒来时对生活的期待;不是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而是与家人共进晚餐时的欢声笑语;不是永不犯错的完美人生,而是跌倒后依然有勇气站起来的坚韧,幸福是一场向内的旅行,它要求我们向内探索,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富足;珍惜当下,体验过程的美好;积极创造,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愿我们都能在这场向内的旅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一无二的、恒久的幸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