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国:从自豪到自省,从历史走向未来
“厉害了我的国!”——这句简单而有力的口号,在近年来已成为一种席卷神州大地的时代强音,它激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从繁华都市的霓虹灯下,到偏远乡村的田埂地头;从神舟飞船的发射现场,到寻常百姓的日常社交网络,这句口号,不仅仅是一句朴素的赞叹,更是一面时代的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从百年沉沦到伟大复兴的磅礴历程,也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复杂而深刻的集体心态,真正的“厉害”,不应仅仅停留在自豪的喧嚣,更应走向清醒的自省和坚定的前行。

“厉害”,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复兴奇迹。
回望历史,中华民族曾经历“百年国耻”,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从鸦片战争的炮声到甲午海战的悲歌,从八国联军的铁蹄到日寇的侵华,那段屈辱的历史,是我们民族记忆中最深刻的烙印,正是这份刻骨铭心的痛,化作了我们奋发图强的最强动力,短短七十余年,我们完成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从“两弹一星”的惊天巨响,到“天眼”探空的深邃目光;从港珠澳大桥的飞架三地,到高铁网络的纵横捭阖;从移动支付的便捷普及,到5G技术的引领世界,我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这种“厉害”,是历史对比下的必然结论,是无数先辈用血汗与智慧浇灌出的结果,它让我们找回了久违的民族自信和文化底气。
“厉害”,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定自信。
如果说,物质的成就是“厉害”的硬核支撑,那么精神层面的自信则是其灵魂所在,过去,我们曾一度仰视西方,将“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奉为圭臬,而今天,我们开始用平视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从容的心态拥抱全球,我们不再盲目追捧西方模式,而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我们不再对西方品牌顶礼膜拜,而是为华为、小米、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的崛起而喝彩;我们不再将“出国”视为唯一的理想,而是开始欣赏国内的壮美山河,体验日益便捷的公共服务,这种自信,源于我们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它让我们明白,国家的强大,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上,当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安居乐业,追求梦想时,这个国家的“厉害”才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真正的“厉害”,更在于“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自省。
一个成熟的民族,在享受成就与荣耀的同时,必须保持一份清醒和自省,我们为“天问”探火而自豪,但也要看到在高端芯片、核心材料等“卡脖子”领域,我们依然受制于人;我们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骄傲,但也要正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依然严峻的现实;我们为疫情防控的成果而振奋,但也要看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短板和挑战,面对“厉害了我的国”的赞誉,我们不能沉醉于“厉害”的表象,而要深入思考“如何更厉害”。
这份自省,要求我们摒弃“唯GDP论”的狭隘,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要求我们警惕“民粹主义”的喧嚣,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进步;要求我们警惕“形式主义”的浮夸,将政策的落脚点真正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弱点,而是敢于正视弱点,并有能力、有决心去克服弱点。
展望未来,从“厉害”到“更厉害”,需要的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奋斗精神。
“厉害了我的国”不是一句终点口号,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它激励着我们,将自豪感转化为建设国家的强大动力,面向未来,我们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科技领域的创新瓶颈、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全球环境的复杂多变等,前路漫漫,唯有奋斗。
我们需要的,是新一代科研工作者“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潜心钻研,是无数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益求精,是青年一代“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责任担当,我们要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的梦想,将个人的奋斗汇入民族复兴的洪流,当每一个行业都追求卓越,每一个岗位都尽职尽责,每一个公民都遵纪守法、积极向上时,我们国家的“厉害”才将拥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厉害了我的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动人的叙事,它承载着历史的荣光,凝聚着当下的共识,更指向未来的方向,让我们以自豪为帆,以自省为舵,以奋斗为桨,驾驶着“中国号”巨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书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厉害”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