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洋地名泛滥,文化自信何在?

“洋地名”之思:在文化自信与时代浪潮间寻得平衡

漫步于现代都市,我们时常会 encounters 一番奇特的景象:一条名为“曼哈顿”的公寓楼,一家名为“威尼斯”的水上乐园,一个名为“塞纳河畔”的住宅小区,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洋地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城市景观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这一现象,究竟是全球化浪潮下的必然选择,还是文化自信缺失的无声叹息?在我看来,“洋地名”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也为我们敲响了文化自觉的警钟。

洋地名泛滥,文化自信何在?-图1

“洋地名”的盛行,首先是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浪潮的直观体现。 在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中,“引进来”与“走出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个“洋地名”,往往被赋予了品质、时尚、国际化的联想,对于开发商而言,为楼盘或商业体冠以一个响亮的国际名称,无疑是一种高效的品牌营销策略,能够迅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塑造高端、前卫的市场形象,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这些名字满足了他们对异国文化的好奇与向往,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想象空间,从“加州水郡”到“莱茵河畔”,这些地名构建了一种“世界在我家”的心理体验,是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后,人们对精神世界和身份认同的一种探索,在某种程度上,“洋地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其背后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心态的真实写照。

当“洋地名”泛滥成灾,成为一种风气,其隐忧便随之而来。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其对本土文化空间的挤压与消解,地名,不仅是地理坐标的符号,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脉络与集体情感的载体,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广州的西关……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地名,如同一部部无形的史书,记录着城市的兴衰变迁与人文风情,当一个城市的地图被“巴黎”、“纽约”、“罗马”等外来词汇所占据,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自己的文化印记何在?这种对“洋”的盲目追捧,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仿佛只有贴上“国际”的标签,才能证明自身的价值,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城市文化“千城一面”,丧失其独特的魅力与个性,让“乡愁”无处安放。

更深层次来看,“洋地名”的泛滥还可能引发语言认同与身份认同的混乱。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地名则是语言中最具公共性和稳定性的部分,一个地名,承载着一个地方的自然风貌、历史典故和民俗风情,当我们用“威尼斯”来命名一个内陆城市的商业街时,这种命名方式本身就割裂了名称与本土现实的联系,造成了一种名不副实的文化错位,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过度接触这类地名,可能会模糊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甚至产生“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片面观念,一个缺乏文化根脉的民族,是难以在世界舞台上挺直腰杆的,地名的“西化”看似小事,实则关乎国家文化安全与民族精神的塑造。

面对“洋地名”这把双刃剑,我们不应一味地批判或放任,而应秉持理性与包容的态度,寻求文化自信与时代发展的平衡点。 政府相关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出台并严格执行地名管理法规,明确地名的命名原则,鼓励使用体现地方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特征的本土名称,对泛滥的“洋地名”进行规范和引导,这并非闭关锁国,而是对自身文化资源的珍视与保护,作为文化传承者的知识分子和媒体,应加强对本土地名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宣传,讲好每一个地名背后的中国故事,提升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作为市场主体的开发商,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将商业利益与文化价值相结合,在追求品牌效应的同时,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创造出既有国际视野又具本土特色的优秀作品。

“洋地名”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复杂文化切片,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既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学习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城市,既有“曼哈顿”的繁华气象,更有“长安”的盛世风华;既有“威尼斯”的水城浪漫,更有“姑苏”的小桥流水,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既不迷失于他乡,也不固步于自封,真正构建起一个既有国际风范又具民族特色的美好家园。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