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言者无罪在当下网络时代是否仍是普适真理?

言者无罪:社会进步的基石与文明对话的起点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句源自《尚书》的古老箴言,穿越数千年的历史尘埃,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不仅是一种政治胸怀的体现,更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文明得以延续的基石,在信息爆炸、思潮涌动的今天,重申并践行“言者无罪”的原则,对于我们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言者无罪在当下网络时代是否仍是普适真理?-图1

历史的回响:“言者无罪”是政治清明的试金石

纵观历史长河,一个王朝的兴衰更迭,往往与能否容纳不同声音紧密相连,从商汤的“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到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徵的“君臣佳话”,无不印证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治国真理,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虚心纳谏、鼓励直言的政治氛围,魏徵一生进谏二百余次,即便言辞激烈,太宗也能以“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胸襟包容,这种对批评的开放态度,使得唐朝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政策偏差,汇聚了天下英才的智慧,从而开创了盛世。

反之,那些“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王朝,最终都因言路堵塞、忠良远佞而走向衰亡,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思想,秦朝二世而亡;明朝朱元璋大兴文字狱,导致万马齐喑,社会活力尽失,历史反复证明,压制言论、消灭异见,无异于自断经脉,最终只会让社会陷入停滞与僵化。“言者无罪”不仅是对个体言论权利的尊重,更是对一个政权生命力与合法性的考验,是政治清明的最基本试金石。

现实的需要:“言者无罪”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

进入现代社会,“言者无罪”的意义已超越了单纯的政治范畴,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核心动力。

它是科学发展的催化剂,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怀疑与批判,从哥白尼的“日心说”挑战地心权威,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撼动神创论根基,每一次重大的科学突破,都始于对“既定真理”的勇敢质疑,如果科学家因害怕“言者有罪”而噤若寒蝉,不敢提出新理论、新假说,那么人类的认知疆域将永远停滞不前,一个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才能孕育出改变世界的创新思想。

它是社会纠错的“安全阀”,任何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都难免出现各种问题与弊病,如政策失误、司法不公、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的暴露,往往依赖于“言者”的勇敢发声——他们可能是记者、学者、普通公民,甚至是利益受损的弱势群体,当“言者”能够无后顾之忧地指出问题时,社会便获得了一个自我修复、自我净化的机会,反之,如果批评的声音被视为“不稳定因素”而遭到打压,那么小问题就会拖成大问题,最终可能演变成难以收拾的社会危机,保护“言者”,就是保护社会肌体的健康。

时代的挑战:在“言者无罪”与“言行有责”之间寻求平衡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言者无罪”并非意味着“言者无责”,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这种权利的行使也必须建立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之内,我们不能将“言者无罪”曲解为可以肆意造谣、诽谤、煽动仇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免罪金牌”。

真正的文明社会,是在“言者无罪”与“言行有责”之间寻求精妙的平衡,要坚决保护那些基于事实、出于公心、善意的批评与建议,为“言者”撑起一把法律与道义的保护伞,要区分批评与攻击、讨论与谩骂、建设性意见与恶意诋毁,不能因为言论尖锐就“一棍子打死”。

也要明确言论的边界,对于造谣传谣、网络暴力、仇恨言论等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惩,这不仅是对受害者权益的保护,也是对言论自由本身的捍卫,因为,当言论的滥用伤害到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它就偏离了自由的本质,走向了其反面,一个负责任的“言者”,在行使表达权利的同时,也应当对自己的言论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抱有敬畏之心。

“言者无罪”,是穿越古今的智慧,是面向未来的勇气,它要求我们以更宽广的胸襟拥抱多元的声音,以更坚定的信念捍卫批评的权利,在一个鼓励言者、宽容异见的社会里,真理越辩越明,决策愈发科学,社会充满活力,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让“言者”敢于发声、乐于发声、善于发声的环境,让每一个真诚的声音都能被听见,让每一次善意的批评都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唯有如此,我们的文明才能在对话与反思中不断前行,抵达更光辉的未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