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文化娱乐化,消解还是激活传统文化?

在欢笑与沉思之间:我们该如何看待文化娱乐化

当《经典咏流传》将唐诗宋词谱成流行歌曲,当《国家宝藏》用明星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当严肃的历史在短视频中被戏说、解构,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时代命题——文化的娱乐化,这股浪潮席卷而来,裹挟着文化产品、历史记忆与价值观念,在大众中引发了一场关于“欢笑”与“沉思”的深刻博弈,我们既要看到其打破壁垒、激活文化的积极意义,也必须警惕其过度消费、消解深远的潜在风险。

文化娱乐化,消解还是激活传统文化?-图1

文化娱乐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亦是文化适应性的体现。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板着面孔的文化传播方式已难以吸引大众的目光,文化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属品,它渴望走出象牙塔,与更广泛的民众建立连接,娱乐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桥梁,通过精良的制作、生动的演绎和互动的形式,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原本束之高阁的艺术变得触手可及,故宫文创产品将历史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让冰冷的文物“活”了起来,走进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引,讲述的是风土人情与家国情怀,其亲切的叙事口吻和精美的视听语言,使其成为现象级的“美食文化盛宴”,从这个角度看,娱乐化是文化“破圈”的催化剂,它让文化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真正融入了大众的娱乐生活,实现了其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凡事皆有两面,当娱乐成为文化的唯一目的,文化的深度与灵魂便可能在狂欢中迷失。 过度的娱乐化,容易导致文化的“浅薄化”与“空心化”,在“流量为王”的逻辑驱使下,一些文化产品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商业利益,不惜牺牲其应有的严肃性和思想性,历史可以被任意戏说,英雄人物可以被“恶搞”解构,复杂的哲学思辨被简化为几句俏皮的网络金句,这种“文化快餐”满足了人们瞬间的感官愉悦,却难以提供持久的精神滋养,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警示的那样:“那些简单的结论、碎片化的信息、不断变换的刺激,正在使我们丧失进行深度思考、严肃对话的能力。”当一切都以“好玩”为标准,文化便失去了其反思现实、启迪民智、传承文明的核心功能,最终可能沦为一场喧嚣过后、空无一物的“娱乐泡沫”。

我们应如何在这欢笑与沉思之间找到平衡点? 答案并非简单地抵制或全盘接受娱乐化,而是要倡导一种“有深度的娱乐”和“有温度的思考”。

创作者应坚守文化内核,娱乐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无论是影视、游戏还是文创,其创意的源头都应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娱乐化的包装可以锦上添花,但绝不能喧宾夺主,创作者需要在追求趣味性的同时,不忘传递文化中的真善美,坚守历史的真实与逻辑的严谨,让人们在欢笑之余,能品出其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厚重感,这才是优质文化娱乐产品的应有之义。

作为受众的我们,需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与批判性思维。 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产品,我们应学会辨别与选择,既要乐于接受那些能带来愉悦、拓展视野的优秀娱乐文化,也要警惕那些纯粹为了博眼球而低俗化、歪曲化的内容,我们应当保持一份清醒,不被轻易煽动,不满足于浅尝辄止,主动去探寻文化表象之下的深层意蕴,从“看热闹”转变为“看门道”。

社会与平台应承担起引导与监管的责任。 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的文化评价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鼓励创新,同时抵制低俗化、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而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平台方也应积极推广有深度、有价值的优质内容,通过算法推荐、流量扶持等方式,引导文化消费向更健康、更理性的方向发展。

文化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文化普及的舟楫,载着更多人驶入文明的殿堂;也可能是一把锋利的刻刀,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削去文化的棱角与深度,我们无法,也不应逆势而动,关键在于,如何驾驭这股浪潮,让娱乐成为文化的翅膀,而非牢笼,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享受时代带来的欢笑与便捷的同时,不丢失那份宝贵的沉思能力,让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永续。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