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传统文化如何破圈,才能避免沦为文化快餐?

于传承中守护,在创新中绽放:论文化的生命之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它如同一棵参天古树,深植于历史的土壤,枝繁叶茂,荫庇着一代又一代人,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到唐诗宋词的璀璨华章,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到“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赢,文化始终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今日,我们更应深刻理解文化的内涵,于传承中守护其根脉,在创新中绽放其新颜。

传统文化如何破圈,才能避免沦为文化快餐?-图1

文化是身份的基石,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根本的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基因,语言文字、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这些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身份,当我们吟诵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心中涌动的是对团圆的共同期盼;当我们庆祝春节、中秋等传统佳节时,传递的是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种文化认同感,将亿万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倘若我们失去了文化的根,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世界的洪流中迷失方向,沦为精神上的“流浪者”,守护文化,就是守护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根本。

文化是创新的源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化石,而是流动的活水,它既需要被尊重和传承,更需要被激活和创新,历史已经证明,任何伟大的文化成就,都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突破,唐代文化之所以气象万千,正是因为它以开放的胸怀融合了胡汉、中外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诗歌、书法、绘画的巅峰,我们同样面临着文化创新的命题,故宫文创的成功,正是将古老的宫廷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巧妙结合,让文物“活”了起来,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传统神话故事的基础上,注入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现代精神,引发了广泛共鸣,这些案例无不说明,只有让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才能使其永葆生机与活力。

对待文化,我们常陷入两难的困境:固步自封或全盘西化。 有人将传统奉为圭臬,拒绝任何形式的改变,认为创新是对经典的亵渎,这种“博物馆式”的保护,最终只会让文化因脱离现实而僵化,在全球化冲击下,有人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将西方标准奉为金科玉律,对本民族的文化瑰宝视而不见,这种文化上的“自卑”与“迷失”,无异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真正的文化自信,并非故步自封的傲慢,也不是妄自菲薄的迎合,而是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从容与气度。

我们应如何守护与创新文化?

要坚定文化自信,做好传承的守护者。 我们应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不仅仅是背诵几句古诗,更是要领悟其背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通过教育、媒体等多种渠道,让文化经典深入人心,让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要拥抱时代精神,做好创新的开拓者。 我们要敢于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媒介来诠释和传播文化,无论是利用数字技术复原历史场景,还是通过短视频平台讲述中国故事,亦或是将传统美学融入现代设计,都是文化创新的生动实践,创新不是凭空创造,而是“旧瓶装新酒”,用现代的审美和语言,讲好古老而崭新的中国故事。

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做好文明的交流者。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我们既要珍视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也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在交流中,我们既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为世界文明的百花园贡献独特的中国色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生命,对待文化,我们当如园丁,既要悉心浇灌,守护其根基的稳固;也要适时修剪,助其枝叶的繁茂,唯有在传承中守护,在创新中绽放,我们的文化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生生不息,不仅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也为人类文明的星空增添璀璨的光芒。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