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当下人品教育为何成稀缺资源?时代拷问下的育人困境

人品教育: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前所未有,技能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内卷”的职场到“鸡娃”的教育场,人们似乎陷入了一种对“成功”的焦虑追逐中,分数、学历、证书、财富……这些外在的标签被无限放大,当我们拨开这些喧嚣的表象,审视一个人真正的立身之本与长远发展的基石时,会发现所有这些光环都离不开一个最核心、最根本的内核——那就是人品,人品教育,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关乎个人价值、社会和谐与国家未来的根本大计。

当下人品教育为何成稀缺资源?时代拷问下的育人困境-图1

人品教育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压舱石”。

古人云:“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品德与才能的辩证关系,才能如同航船的引擎,决定了它能跑多快、多远;而人品则是航船的“压舱石”和“方向盘”,决定了它能否在风浪中保持稳定,能否在迷雾中找准方向,一个人拥有再高的智商、再多的技能,如果人品有亏,其才能便可能成为作恶的工具,一个技术精湛的“黑客”,若心怀不轨,便可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一个精明强干的商人,若唯利是图,便会为了利益而践踏法律与道德,反之,一个品行端正、心地善良的人,即使才能平平,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赖,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幸福,人品,是一个人的底色,决定了其人生画卷的最终成色,教育的首要任务,应是先“成人”,再“成才”,教会孩子正直、善良、诚信、有责任感,比教会他们解多少道难题、背多少个单词更为重要。

人品教育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粘合剂”。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的和谐运转,依赖于个体之间普遍的信任与协作,而这种信任与协作的基石,正是由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良好人品,当诚信蔚然成风,商业活动才能高效有序;当善良成为本能,邻里之间才能守望相助;当责任感普遍存在,每个人才会主动维护公共秩序、承担社会责任,反之,如果社会普遍缺乏人品教育,人们便会陷入“霍布斯丛林”般的猜忌与算计,人与人之间信任成本急剧升高,合作变得举步维艰,社会矛盾与冲突也会随之加剧,近年来,社会上屡见不鲜的“碰瓷”事件、学术不端、商业欺诈等乱象,其根源都在于人品教育的缺失,加强人品教育,就是在为社会注入正能量,是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构筑一道坚实的道德防线。

在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下,人品教育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现实困境。

在“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下,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将目光聚焦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上,品德课、社会实践等关乎人品培养的课程,往往被视为“副科”,课时被挤压,内容流于形式,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更多地集中在“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上,对于孩子是否乐于助人、是否诚实守信等品德的培养,则常常被忽视,这种“重智轻德”的倾向,导致一些孩子在知识上“早熟”,在人格上“晚熟”,甚至出现了“高智商、低情商”的畸形发展,他们或许能轻松解出复杂的数学题,却无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他们或许能背诵大量的名言警句,却无法在现实困境中坚守道德底线,这种教育的失衡,是时候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与警醒了。

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

学校教育应回归育人本质。 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立德树人”,要将人品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将正直、诚信、尊重、责任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学生心中,教师自身的品行,是对学生最生动、最深刻的教育。

家庭教育要筑牢品德根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品德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营造充满爱与尊重的家庭氛围,在日常生活中,要教会孩子明辨是非,学会感恩,懂得担当,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社会要营造崇德向善的风尚。 媒体应多宣传正面典型,弘扬社会正气;法律法规应加大对失德行为的惩戒力度,让失德者付出应有代价;整个社会应形成一种“德者受尊,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一个清朗、健康的社会环境。

人品教育是“树人之根,育人之本”,它塑造的是一个人的灵魂,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忘却对人品的涵养与塑造,让我们共同努力,将人品教育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品德的滋养下,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