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玩儿过时了吗?当代青年如何玩出价值?

论“玩儿”的哲学

在汉语的语境里,“玩儿”似乎总带着一丝不务正业的轻佻,它常常与“工作”、“学习”这些严肃的词汇对立,被视为时间的浪费、精力的消遣,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影响下,“玩物丧志”的警钟长鸣,让无数人对“玩儿”望而却步,倘若我们拨开世俗的偏见,深入探究“玩儿”的本质,便会发现,它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一种关乎生命活力、创造力和幸福感的深刻哲学。

玩儿过时了吗?当代青年如何玩出价值?-图1

“玩儿”是生命的原动力,是探索世界的本能。 回望人类的童年,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幼儿,还是对万物充满好奇的孩童,“玩儿”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首要方式,通过堆积木,他们理解了结构与平衡;过家家,他们学会了社会角色的扮演;追逐嬉戏,他们锻炼了身体的协调与反应,这种“玩儿”,并非无目的的瞎闹,而是一种最纯粹、最本真的学习,它驱动着我们去触摸、去尝试、去犯错、去修正,从而构建起对世界最初的认知框架,可以说,没有“玩儿”的童年,是贫瘠的;没有“玩儿”精神的成人,是僵化的,那份对未知的好奇心和勇于尝试的行动力,正是“玩儿”赋予我们最宝贵的生命礼物。

“玩儿”是创造的催化剂,是灵感的源泉。 许多伟大的发明与创造,其萌芽并非诞生于刻意的苦思冥想,而是源于一次不经意的“玩儿”,传说中,牛顿的万有引力始于一个苹果的“掉落游戏”;达·芬奇传世名作《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或许也源于他无数次的即兴涂鸦与“玩味”,在科学界,被称为“玩物丧志”的“玩儿”,常常是突破思维定式的关键,当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玩”转各种仪器,当艺术家在画布上“玩”弄色彩与线条,当程序员在代码世界里“玩”出新算法,他们所进行的,其实是一种高度自由的探索与实验,这种“玩”,打破了功利主义的束缚,让思想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自由碰撞,从而催生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与洞见。

“玩儿”是精神的避风港,是心灵的润滑剂。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下,每个人都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时刻被KPI、DDL和各种社会期望所驱使,长期紧绷的神经,不仅会带来身心的疲惫,更会磨灭生活的热情与乐趣。“玩儿”便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种主动的“精神休假”,是让我们从繁重的任务中暂时抽离,回归到一种“无目的”的松弛状态,无论是沉浸在一本小说里,是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是弹奏一曲心爱的音乐,还是与三五好友畅谈,这些“玩儿”的行为,都能有效地缓解焦虑,治愈内心的创伤,为我们积蓄再次前行的能量,一个懂得“玩儿”的人,往往拥有更强大的心理弹感和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提倡“玩儿”,并非要倡导一种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玩世不恭”,真正的“玩儿”,是有节制的、有选择的、有深度的,它不是沉溺于无意义的感官刺激,也不是逃避现实责任的借口,它是一种能力,一种在严肃生活之余,为自己保留一片精神自留地的智慧,它要求我们分清主次,既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与学习,也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玩儿”带来的片刻欢愉。

“玩儿”绝非小事,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是激发潜能的钥匙,是保持年轻的秘诀,让我们重新审视“玩儿”的价值,撕掉它“不务正业”的标签,将其视为一种生活艺术和人生智慧,在忙碌的间隙,不妨为自己留出一点“玩儿”的时间,去探索,去创造,去感受,因为,一个懂得如何“玩儿”的人生,才是一个真正丰盈、有趣且充满活力的生命。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