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当代青年如何在苟且中奔赴远方?

于苟且中,望见远方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流行语,如同一声悠长的叹息,道出了无数现代人的心声,它将“苟且”与“远方”置于对立的两端:前者是现实的琐碎、平庸与束缚,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与苟延;后者是理想的浪漫、自由与超越,是诗、田野和一切美好的象征,将二者简单地割裂,认为我们必须逃离“苟且”才能抵达“远方”,或许是一种浪漫化的误读,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逃离,而在于如何在“苟且”的土壤中,为“远方”的种子浇水施肥,并最终在心中抵达那个理想的彼岸。

当代青年如何在苟且中奔赴远方?-图1

我们必须正视“苟且”的必然性与价值。

“苟且”并非一个贬义词,它构成了生活的基本面,它是清晨的闹钟,是通勤的拥挤,是案头的报表,是家庭的账单,它是维持生存、履行责任的基石,没有“苟且”的脚踏实地,任何关于“远方”的幻想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揭示的,当一个人还在为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挣扎时,谈论自我实现和审美需求,无异于缘木求鱼,承认并接纳“苟且”,是走向成熟的开始,它磨砺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懂得责任与担当,也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常中,体会到最朴素的幸福——一顿热饭,一次安稳的睡眠,家人的笑脸,这些“苟且”的瞬间,正是构成生命厚度的砖瓦,是我们对抗虚无的坚实依靠。

“远方”不应是地理上的逃离,而应是精神上的坐标。

将“远方”简单理解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是一个地理上遥远的异乡,是对其内涵的窄化,真正的“远方”,是一种精神上的向往,一个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它可以是对知识的渴望,对艺术的痴迷,对真理的探求,也可以是对更广阔世界的认知,对更深刻自我的理解,这个“远方”,是我们精神的“北极星”,在我们迷失于“苟且”的迷雾时,为我们指引方向,没有这个精神坐标,“苟且”便会沦为真正的“苟且”,变成毫无意义的机械重复,最终将人拖入麻木与绝望的深渊,正是因为心中有“远方”的灯塔,我们才甘愿在“苟且”的航道上忍受颠簸,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次努力,都是在向着那片光亮靠近。

最高的人生境界,是在“苟且”中耕耘“远方”,让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这并非要求我们一边做着枯燥的工作,一边做着不切实际的梦,而是要实现“苟且”与“远方”的辩证统一。其一,以“远方”的格局,提升“苟且”的格调。 当你将一份平凡的工作,视为实现宏大理想的一环时,琐碎的细节便有了非凡的意义,一个程序员,若视代码为冰冷的指令,便是“苟且”;但若将其视为构建未来美好世界的工具,每一行代码都闪耀着“远方”的光芒。其二,在“苟且”的实践中,开辟通往“远方”的道路。 “远方”的实现,离不开“苟且”的积累,你想成为一名作家,就必须忍受日复一日的阅读与写作;你想环游世界,就必须努力工作,积攒旅行的资本,正是这些看似“苟且”的日常,为“远方”的抵达铺就了坚实的阶梯。其三,于“苟且”的缝隙里,安放“远方”的诗意。 我们不必等到万事俱备才去追求“远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一首诗,听一曲古典乐,看一部深邃的电影,与朋友进行一次思想的碰撞,甚至只是在周末的午后,精心为自己泡一壶茶,这些都是在“苟且”的缝隙中,为自己开辟出一片精神的“远方”,这种微小的、即时的精神远足,是滋养灵魂的甘露,让我们在负重前行时,依然能感受到生活的轻盈与美好。

“苟且”与“远方”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一体两面的生命状态。“苟且”是现实的土壤,我们无法逃避,也无需逃避;而“远方”是精神的星空,我们抬头可见,亦能用心抵达,真正的行者,不是愤世嫉俗的逃离者,而是脚踏实地的耕耘者,他们深谙“苟且”的必要,却不困于“苟且”;他们心怀“远方”的向往,却不沉溺于幻想,他们懂得,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苟且”中,通过不懈的努力与诗意的栖居,我们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抵达心中那个最辽阔、最璀璨的“远方”。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