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自律过时了?自觉才是新时代最优解?

约束为基,自觉为魂:论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之道

人生于世,如舟行于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水”,便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与规则;而舟的行稳致远,则取决于船的坚固船体与船员的智慧航行,前者,便是“约束”;后者,便是“自觉”,约束与自觉,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构成了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唯有以约束为基,以自觉为魂,方能抵达和谐与自由的彼岸。

自律过时了?自觉才是新时代最优解?-图1

约束,是文明的基石,是自由的边界。

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一个重要的标志便是从“丛林法则”走向“规则社会”,没有约束的社会,必然是弱肉强食、混乱无序的“霍布斯丛林”,法律、道德、习俗、规章,这些看似束缚人的条条框框,实则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安全带”与“导航仪”,红灯停,绿灯行,看似限制了“想走就走”的自由,却保障了整个交通系统的有序与每一个出行者的安全,法律禁止盗窃与欺诈,看似限制了“不劳而获”的欲望,却保护了公民的财产权与社会的公平正义。

约束的意义,在于划定边界,明确底线,它告诉我们,何可为,何不可为,正如一棵树,需要修剪旁逸斜出的枝叶,才能将养分集中于主干,长成参天大树,同样,个体也需要通过外界的约束来矫正行为偏差,摒弃不良习惯,从而在正确的轨道上成长,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家庭与学校的约束尤为重要,它如同航船的压舱石,帮助他们在人生的风浪中保持稳定,不致迷失方向,我们不应将约束视为纯粹的枷锁,而应将其视为社会赠予我们的“导航系统”与“安全护栏”。

自觉,是进阶的阶梯,是自由的升华。

仅仅依靠外部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被动地遵守规则,只能称之为“他律”,是一种低层次的、脆弱的秩序,当约束消失,或者无人监督时,行为的根基便会动摇,真正的力量,源于内在的“自觉”——即发自内心的认同、敬畏与坚守,自觉,是“我要做”,而非“要我做”。

自觉,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一个有自觉的人,即使在无人之处,也能恪守本分,做到“慎独”,他遵守交通规则,并非因为害怕罚款,而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他诚实守信,并非因为害怕惩罚,而是因为内心的良知与对他人的承诺,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远比任何外在的强制力都更为强大和持久,自觉,让约束从“外力”变成了“习惯”,从“负担”变成了“修养”。

从社会层面看,一个公民普遍具有高度自觉性的社会,其运行成本将大大降低,社会效率与和谐程度将显著提升,人们无需时刻提防他人的失信与侵害,也无需繁复的监督体系来确保规则的实施,这种高度的信任与默契,正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体现,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约束与自觉的辩证统一:由外而内,化他律为自律。

约束与自觉,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关系,而是一个动态的、可以相互转化的过程,对于个体而言,成长的过程,正是一个将外在约束内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程,起初,我们可能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纪律;久而久之,我们逐渐理解了纪律背后的意义,开始认同并享受秩序带来的益处;遵守规则成为一种无需思考的本能,一种融入血脉的品格。

这个过程,化他律为自律”的升华,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的教育,不是用无数的规矩将学生填满,而是通过引导和规范,帮助他们建立起内在的自觉,同样,一个成熟的社会,其治理也应追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法律和制度的约束是必要的底线,但最终的目标,是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和道德自觉,让社会在无需过度干预的情况下,依然能高效、和谐地运行。

约束与自觉,是塑造个体与塑造社会的一体两面,约束为自觉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和明确的边界,使其不致流于空谈;自觉则为约束注入了灵魂和活力,使其摆脱僵化与冰冷,我们既要珍视并维护社会赖以生存的规则与秩序,也要不断向内探寻,锤炼自己的品格与修养,让我们以约束为舟,以自觉为桨,在人生的航程中,既能抵御风浪,又能乘风破浪,最终抵达一个既充满秩序又充满活力的理想彼岸。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